022-81370399

 530729980@qq.com

金带福路艺术网
JIN  DAI  FU  LU  ART  NET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每周兿展】第24期-朱欣根“情融江南山水‘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金带福路艺术网】

发表时间:2019-06-09 11:20作者:金带福路艺术网来源: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网址:http://www.jdflyishu.com

微信图片_20171030161345.jpg

【每周兿展】第24期-朱欣根“情融江南山水‘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

采访视频(点击查看)

朱欣根,又名朱欣,字海石。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同年进中国美术研究所,09b9c4e58d084ba49c052dce8cb27ac7.jpg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在学时曾先后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王伯敏、方增先等名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文史研究馆官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百花文艺出版社美术编审。60年代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执教中国人物画课。1970年后,任职于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及书籍装帧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大量作品被艺术馆堂及海外人士收藏。前曾在杭州、无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获得一致好评。

近期作品《杨靖宇》入选五省市文史馆书画联展及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巍巍太行》入选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大型书画展。出版有《青少年国画五十讲》、《朱欣根画集》、《当代国画家系列·朱欣根画集》等。

个人简历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2006年朱欣根与娄师白先生在北京合影.jpg

2006年朱欣根与娄师白先生在北京合影

▎重要活动集锦


1979年3月16日-4月3日,由王颂余、孙克纲、孙其峰带领邵文锦、刘正、张煜、杨德树、陶家元、左建华、朱欣根等赴太原市、华山、五台山、大同市等地采访。.jpg

1979年3月16日-4月3日,由王颂余、孙克纲、孙其峰带领邵文锦、刘正、张煜、杨德树、陶家元、左建华、朱欣根等赴太原市、华山、五台山、大同市等地采访。

2005年朱欣根画展在无锡开幕(朱欣根与江云龙在展览现场).jpg

2005年朱欣根画展在无锡开幕(朱欣根与江云龙在展览现场)

2005年朱欣根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出席“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活动。.jpg

2005年朱欣根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出席“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活动。


朱欣根在中国美术学院75周年校庆现场.jpg

朱欣根在中国美术学院75周年校庆现场

▎创作作品受多位著名文化学者好评


复件 img021.jpg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红

 秦征

艺林画友济济,朱欣根与我相识多年,望牖而居。深知其为人为艺,不汲汲于谋乎稻粱,不务蜗角虚名,不趋时附势。匆匆复踽踽、风雨三春树。

直到他年逾花甲,与教书、编辑为人作嫁生涯相揖别,这才归还了一个属于朱欣根的真正自我。他时而负笈远游,像渔家人扬帆出海、搏风击浪,一朝盈舱满载时,踏歌唱晚归去来。

朱欣根生于江苏无锡,四十年客居北方,虽长行万里,名山踏遍,到头来痴情依旧忆江南,梦萦太湖,心系水乡。

看《太行深处》、《嶂岩飞瀑》等北方山水系列,笔法纯熟精到,不失为上乘佳品;而《太湖一隅》、《水乡小镇》等怀乡写生之作,在水墨酣畅淋漓的画面中,寄寓着一种莫可言传的缕缕情思。正如画家本人夫子自道:“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由此足见,笔墨技法勤学苦练可得,而乡情、童心、性格则与生俱来,渗透于周身血液乃至生命基因之中,非着意做作出来的。

朱欣根先生半世劬劳,呕心沥血,集画成册。青丝换华发,苦心得悦心。方今丹青时占春,花舖一段好色,鸟啭几句佳音;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红?

1997年2月28日写于知石斋

初春69x70cm.JPG

初春》69x70cm


情融山水   诗画兼长

——著名画家朱欣根

 金黎

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者,不为名利所诱,而能安时处顺也。画坛大师刘海粟亦云:“中国画家多为有学问之文人,且多不乐名利”。当代画家朱欣根,绘干般气象于笔底,抒万种风情于毫端,不事张扬,潜心作画,久为津门画坛所称颂。

朱欣根先生为无锡太湖之子,毕业于杭州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同年进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后任教于天津美院,他的绘画,启蒙于少年,而浓嗜于中学时代。而今,虽已年届古稀,仍能脱口而出当时引领他走上艺木道路的师长名讳,如小学、中学时之沈浚源、华致和、华致中三位美术教师,可见对其影响至深也。

在浙江美院,朱欣根师从画坛大师潘天寿、著名画家方增先等众多名师,主攻人物,兼习花鸟、山水。潘天寿大师诲其弟子云:“为人要老实,作画却不要老实,太老实则死,则匠,则无意境可言也。”于此朱欣根谨记于心,并日课不辍,泼墨无间,其作品为画坛长者所赏识,令艺界同好所刮目。

在浙江美院求学期间,师生经常外出写生,深入生活,1957年夏,为抢救因建黄河三门峡水库而迁址的山西水济永乐宫之珍贵壁画,要于脚手架之上,将真人大小的道教壁画《群仙朝元图》全部临摹下来。有时,一笔勾线即一米多长,尚需屏气凝神,一气呵成,日复一日,虽极艰辛,然又乐在其中。有时,下乡与农民实行“三同”,或插秧密植,或深翻土地,田间小憩时还要打开画夹进行人物速写。三年灾荒饥肠辘辘,而乐此不疲者,兴趣使然也。至于肩担行李,翻山越岭,铺草宿庙,风餐露宿者,则早习以为常耳。

数十年间,朱欣根先生登黄山,陟华岳,走雁荡,奔九寨,上峨眉,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时而负笈远游,像渔人扬帆出海,搏击风浪,一朝盈舱满载时,踏歌唱晚归去来”。与山川景物对话时,他常能将悟彻融于画面之中。正如唐•张璪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

国画科目多多,但以人物为难。古今相较,后者尤甚。眼之传神,诚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者,心灵之窗也。为完成国画抗日英雄杨靖宇之创作,朱欣根先生沿英雄足迹而行,搜尽素材打草稿,凝聚情感抒笔端,历时20余天乃就,作品反映了抗日英雄杨靖宇于艰苦环境中凛然正气的英雄形象,令观者动容而生崇敬之情。

上世纪70年代,朱欣根先生由天津美院调至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因条件使然,遂改画山水。明代画家唐寅云:“非胸中有方壑千岩,孰能运妙思于笔端哉?”朱欣根先生生于江南水乡,长于太湖之滨,求学于西子湖畔,虽四十年客居北方,然长行万里,名山踏遍,到头来痴情依旧江南。嗟乎!故乡情结,非个中之人孰能解焉。余观朱欣根先生之山水画,多取材于斯,其梦萦太湖,心系水乡,或湖岸平野,阔水帆影:或小桥流水,烟波渔舟,乡情脉脉,幽思缕缕,于酣畅淋漓之画面中,寄寓着莫可名状的怀乡情思,画家本人亦云:“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其所作江南风情系列画作,画面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巧拙成趣,虚实相生。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秦征先生评其画作云:“笔墨技法勤学苦练可得,而乡情、童心、性格则与生俱来,渗透于周身血液乃至生命基因之中,非着意做作出来的。”信哉斯言!

诚如白石老人所云:“凡大家作画,要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余常能从朱欣根先生作品中引起对某种景物之联想,但细思之却又不尽相同,此种感受亦如自石老人所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足见欣根先生作品之意蕴焉。

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工作期间,朱先生曾任《散文》月刊美编多年,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阀读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并使其所作水墨山水画洋溢着散文诗之意境美,于奔放中求笔力,于精微处求气韵,于秀润中求苍古,于笔墨间求骨法,融诗情于画意之中。

朱先生不仅擅画,于书、诗、印,亦多有所渉。其书者,行草流畅如小溪潺潺也;印者,言必己出,心手相应;工而毫发可量,放而无迹可寻,且章法有致,虚实相生也;诗者,格调清新、隽永而与画面相谐也。姑以其诗《江南吟草•湖水》为例:“静谧的湖水,拥抱着一片蓝色的云。心随孤帆寻梦去,苍穹无尽时,寂寥长相思,啊,多情的江南。”他在时代的风情画上配以新诗,堪称诗情画意,韵味无穷。予赏其画、诗、书、印已成构图中不可或缺之脏器者也。

“笔墨当随时代”乃朱欣根先生刻意追求之境界,令观者无陈旧老态之感。嗟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酒相语互补,意境乃生。“以情为画,以境抒情”乃画家矢守之心志也。

讲究题款乃朱欣根先生作画之又一特点。如作品《湖边渔趣》,其题句云:“人生愉得闲工夫,半日垂约于水边”可见其古诗之功。观赏此画,直似作者自画像耳,他注里面之格调,将南北画风融为一体,力求意境之深邃,力排浅泛趋俗之作。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


古韵 35x35.jpg

古韵》 35x35cm

情寓山水墨韵间

——朱欣根画集序

 余晓

山色苍茫,烟云缥缈,幽谷松风,飞流有声。实令观赏者心旷神怡,于朦胧悠远中得以超以象外的感情享受。欣赏朱欣根先生的山水画自有一种超乎自然的神韵。画家深谙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涵义。他的山水画并非自然的模拟。他常常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汲取自然的精、气、神,又从自然中出来。他的画是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结晶。他笔下的山水有着灵动的生气,主要来之于大自然中的感受。

有的画家技法学的很好, 传统技法的掌握能上追宋元击,从技法来说往往无懈可击,但一涉到表达惰感境界就不能达意了。技法只是停留在“符号”阶段,尚不能让符号变为生命。朱欣根在创作实践中力求不为传统成法所囿, 他意识到只有现实生活能斌予笔墨以生命。“笔墨当随时代”。

画家朱欣根早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等众多名师的指授,并研习古代绘画传统,打下坚实基础。他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编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可谓得益匪浅。 画家从文学中所得的蒙养 ,不时于笔墨间流溢出来,使其作品蕴含着散文诗般的抒倩意韵。从 《 云崖飞泉 》 、 《 青山映碧流 》 、 《 傍岩泊舟 》 《 重门锁翠 》 等画面,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其以“线”塑造山川的形象 • 主宰整个画面静穆而幽深的意境。

画家长期生活于北方, 常涉足秦晋燕赵等地的山川采风写生,所作华岳、秦岭、太行等北方山水,均能得竣厉峭拔、气势雄浑之致。如 《 峰岩飞瀑》 、 《 嶂岩绝顶风光 》 、 《 仙人洞 》 、 《 黑龙潭 》 、 《 龙潭一角 》 等太行风光 • 画出了巨岩壁立、激流奔涌的太行山腹地嶂石岩的壮美景色。

其作品一部份是画家描绘故乡江南的风物景色,充满了抒情的色调。博大、雄奇的太湖,桑竹丰茂、河桥交错的水乡。画家生于斯、长于斯,并受吴越人文意识的陶冶。后虽长期居北方,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未泯灭。从 《 野渡 》 、 《 淡秋 》 、 《 烟波渔隐 》 、 《 湖上落日 》 、 《 垂钓幽境》 、 《 渔归 》 、 《 忆江南词意》 、 《 故乡小景》等怀乡之作,可品味到那淡远若香茗的悠悠乡情。

画家似乎很爱画“雨”,有多幅雨景的画面,着实拨动我的心弦, 《 雨中太湖 》 、 《 骤雨 》 、 《 雨巷 》 、 《 溪桥寂雨 》 、 《 水乡小镇 》 、 《 欲雨乍晴时 》 ,看着画中的雨景,不由使人有大地润泽之感。画家自谓因出生在江南,也可说是在雨境中长大的,对”雨”有一种偏爱。虽说南方的黄梅季节连绵不停的阴雨令人生厌,但长期在少雨的北方,常常会思念起故乡的雨来!画家带着感情作雨景,他在 《 雨中锡山》 一画曾题曰“着意山色空濛处,雨中江南情更浓!

画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描绘出对自然世界的不同感受,或沉雄、或超逸、或生机郁然, 或冷漠孤寂 … … 石涛所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其实亦是画家借山川代己而言也。所谓”诗言志”,画又何尝不是?朱欣根作画认真而心境却淡然若所事。他历尽人生的磨难,艺途的艰辛,但于执著中求得些子甘美!画家的心曲,往往从其笔情墨韵间,或恬淡平和处见之。

祝愿画家朱欣根先生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故乡小景  49x49.jpg

故乡小景》49x49cm

生活•艺术•诗情

——观朱欣根江南山水画有感

 苏青

一、

阴雨的江南,表现出朦胧的意境:阴湿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淡淡的一抹远山;近岸有船桅耸立在苇丛间;傍晚时分的水面上掠着一行雁群。这是山水画家朱欣根先生的近作《夕泊》。画家用水墨渲淡之法,画出了雅淡、静谧、湿润的感觉。在自然中有无尽藏得“美”存在,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罗丹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记得文学家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游记散文《感伤的行旅》,说的是他怀着极大的兴趣,专门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的太湖边上,去观赏湖上落日与芦花相映成趣的景色。这种景色往往是很短暂或瞬间的,但是其壮美而感人的那一刻,能永远留在你心里而难以忘怀!遗憾的是郁氏在那次旅行中,因遇到一些”煞风景”的事,终也未能看成落日芦花的美景。画家朱欣根先生,在他的江南山水画集中,巧妙地将这种景色传递给了观众。《渔归》,正是画家敏捷的抓住大自然中瞬间之美,结合构思,组织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做为写生画家,朱先生并不局限在对自然的客观描摹,他更多的是触景生情,画出心中的“感悟”。李可染先生把写生称作“对景创作”。顾名思义,写生不可自然主义地照抄照搬大自然中的景物,必要通过感受而提炼取舍,加强减弱来对待自然。生活是我们“充电”的地方,山水画家必须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撷取所需的原料。过去经历的生活,往往留存在记忆中不易忘却,童年、青少年时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那山,那景,那事,那情,都会深深吸附在画家的脑海里。朱先生自云所作江南山水华中的许多情景,来自于过去的记忆:《古运河遗韵》、《雾之河》、《摇到外婆桥》等皆是。深深打动着他自己,也感染了观众!

二、

自然本身有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日月晨昏等千变万化的现象,给画家提供了素材,要画家去观赏、体悟。我们虽然已不是“新生代”的画家,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表现大自然的欲望依然彭拜!从朱先生的江南山水画中能感受到饱满的生命力。朱先生画的江南小景,或非景之景:几间瓦屋,掩映在一片小树林里,有小小的村道铺陈;河边有渔船泊歇,远处小桥架两岸,鱼罾正待鱼儿进网……从这些普通不过的江南小景中,流溢出无比深淳的乡情,也给观众带来共鸣。《江南秋韵》就是这一类作品。

借98年中国美院校庆之际,朱先生遨游了雁荡、天台等浙东山水,归后精心构思,综合两地及浙东南山区景色特点,并将烟云、泉瀑、峰峦、屋舍置阵布势,巧妙穿插而成,颇见气势又不失烟霞秀润的大幅作品《山川清韵图》。“心像”之画,似其地又不是其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先生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得到中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王伯敏、方增先等名师的亲授,秉承师教,深研传统,打下良好基础。后则更重视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感受,在创作中不断向传统和生活两方面去汲取养料。“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自古中国画家以此为上。朱先生认为:我们是踩着古人的肩膀走过来的,对于传统,我们不能轻视。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也不能无休止的去“克隆”古董。创造,才是豪迈的事!吸收某些外来艺术的长处,充实中国画的不足之处,“洋为中用”是可取的。朱先生作画吸收西画中的某些特点,使所画物体增强积感,画面更有空间感。亦从西画的构图法则吸取优长,以避免创作中“千篇一律”的章法模式。《晴雪》是其一例。

三、

苏轼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是不乏诗画结合的范例的。“画的诗化,诗化的画” ,是朱先生不断探索的艺术之路。他作画往往是将诗画结合在一起构思,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在画中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小镇上,熙熙攘攘,拥挤着人们的喜悦;运河边,青瓦白墙,宁静倒映在水中央;乡土情,以理相让,和谐弥漫在街市上。啊!诱人的江南!这是画家为《水乡小镇》一画写的短诗,一幅多么诱人的江南水墨画!

江南的春天是最美丽的,新建的民宅,映衬着原来的老屋,新旧的对比,是今日江南突出的景观:新村,鳞次栉比的新宅,崭露出他的豪华与兴盛;被遗留的老屋,已是历史的陈迹,疲劳的陈述着它的过去!金色铺地,油菜花掬着笑脸,迎着和风向我招手,春意飘没在田野上!啊!迷人的江南!这是画家为《浓春》所配的诗,无论从诗情和画意,表达出画家无法掩饰的喜悦心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并不是画的图解,它是情景交融的“浓缩”: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单纯中的丰富;其江南山水画作,则在朴素中寄托了深谆的感情。

朱先生所作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无论浩淼太湖的博大雄奇;湖边村舍鱼舟的闲散自然;水乡村镇的风物新貌,抑或秋色田野、雪漫山林,均彰显出生机勃勃的意韵。

辛勤作画、读书思考,仍是画家勤勉的生活志趣。祝愿画家朱欣根先生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湖边渔趣68x69cm.JPG

湖边渔趣》68x69cm

情融江南山水

——记著名画家朱欣根先生

 徐庆举

故乡,是许多山水画家喜爱表现和描绘的题材。生于江南水乡、长期生活在海河岸边的朱欣根年过八旬,仍挚爱着自己的故乡,几十年来对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用深情的画笔,不仅描绘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描绘了水乡的归帆平远月色和湖光山色空濛。在这些淡雅、秀朴、清纯的艺术作品中,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南北融合江南山水显灵动

将近六十年前,朱欣根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得到艺术大师潘天寿、邓白、吴茀之、方增先等名师指授,潜心研习中国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59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朱欣根对山水画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尤其是对大自然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清代山水画大家石涛曾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这是前人的画外之论,也是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朱欣根从中汲取到真谛,于恬淡之中通过绘画抒写心志。他以丰富的感情色彩,描绘着对自然界的各种感受。

朱欣根生在江南,读书在江南,工作后长期在北方生活。这种得天独厚的经历使他的水墨画兼有南北画风。多年以来他一直探素把水墨润泽、富于变化的南派技法与苍润浑厚、雄峻刚朴的北派画风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地不懈追求,他的画表现出一种苍润浑厚、刚柔相济的韵致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苍山夕晖》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技法,结合山石的勾斫、皴擦,形成有节奏的对比,鲜活地表现出烟云灵动、山色苍茫的景象。从山峦的雄浑中,能窥见水韵墨彰、酣畅淋漓的效果。

优秀画作抒发情怀引共鸣

面对时下稍显浮躁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朱欣根觉得存在正反两面,好的一面是全民收藏带动艺术品大热,关注度越高,书画创作的空间也就越大;而不好的一面,许多人把书画作品当作投资产品,只问结果的行为,多少让艺术品收藏走了味,而很多人更是外行,连一件作品的好坏都无法自己评判。

谈起一件画作优劣与否,朱欣根觉得,要看这件作品有没有抒发出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能否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艺术创作是一种高级情感活动。只有对大自然有了深切的感悟,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因此,画家不能闭门造画,尤其是山水画家,要以丰富的阅历作基础。此外,朱欣根认为,“笔墨应随时代”,“都说石涛的画好,八大山人的画好,笔法可学、意境却不能照搬,毕竟时代在发展,要让观者在作品中体味到现代之感,才能引起共鸣。

朱欣根虽然身居闹市,却对神秀山川、野逸莽原情有独钟。他忙里偷闲,投身大自然中,体察山水之神韵,把体悟到的感受发于笔端。画家创作时往往要酝酿构思,此即“意在笔先”。一旦灵感迸发,便将满腹激情倾注于笔端,跃然于纸上,是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朱欣根作画时,先以“静处”来构思画的意境,意境不完决不落笔。对不能表达情志的画作,他必定反复推敲重画。所以,他的画大多不是一挥而就的。这种以情入画的情形,在他的以江南风光为题材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这种思乡之情,使朱欣根创作的江南系列水墨画独具特色。如草色初萌、春寒料峭、小舟静泊的《初春》;烟水茫茫、湖天一色、渔舟依偎浅渚而歇的《晨泊苇丛外落日余晖、归帆点点的《渔归》;鱗次栉比的青瓦白墙,微波轻漾小桥流水的《枕河人家》、《摇到外婆桥》等,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情画。这类画作表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气息,也寄托着作者淡淡的乡思,宛如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撩人的心弦。

▎更多作品欣赏

2001年在太行山写生.jpg

2001年朱欣根在太行写生

湖上落日 45x45.jpg

湖上落日》45x45cm


江天一览69x70cm.JPG

江天一览》69x70cm


柳岸春晓69x69cm.JPG

柳岸春晓》69x69cm


青山映碧流  34X46.jpg

青山映碧流 》34X46cm


虬龙松· 69x69.jpg

虬龙松》 69x69cm


晴雪 69x70cm.JPG

晴雪》69x70cm


溪山泛舟 27X72.jpg

溪山泛舟》27X72cm


水乡小镇  48x48.jpg

水乡小镇》48x48


吟风  34X47.jpg

吟风》34X47cm


夏雨68x68cm.JPG

夏雨》68x68cm


渔归68x69cm.JPG

渔归》68x69cm


远山秋云67x68cm.JPG

远山秋云》67x68cm


重门锁翠  45x63.jpg

重门锁翠》45x63cm

(编辑:张之龙)

点击查看更多

【每周兿展】第23期-焦俊华为您讲述“传统透视画法”【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2期-郭永元“1963年创作的一幅‘井边小曲’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1期-高振恒“他敢于'独抒己见'和'自行其是'孙其峰这样评价”【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0期-焦俊华“全国各地旅游旧门票集”【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9期-左锡云“画人物小品婉约曼妙、写大幅山峰劈地摩天”【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8期-皇甫秉钧“一位曾参加援越抗美的军人,如今86岁的国画教授”【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7期-焦俊华“昔日写生,今日物;不见旧景,绽新颜。”【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6期-翟福泽“行走在自然的写意者”【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5期-张焱(自幼患综合性重残,但对艺术的信念与刻苦无人能及)【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4期-焦俊华“写生路途所遇”【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3期-“王真理-书画作品集锦”【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2期-潘晓鸥“一位实力派工笔画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1期-孙其峰“贺岁篇—恭贺新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0期-阎维海“一位极具发展潜质的实力派画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9期-焦俊华“速写实景讲传说故事”【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8期-王真理“走进艺术家的世界”【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7期-李宗儒“一位从事教育40余载的艺术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6期-韩征尘“刚柔并济—喜画兰、善书法、精篆刻”【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5期-焦俊华:漫谈中国之塔【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4期-酆耀国/《荷塘戏鸭》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3期-董云华/《秀峰入云》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2期-纪振民/《峡江图》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1期-姬俊尧/《古镇之秋》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3 拷贝.jpg

每周兿展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4期-“纵横捭阖 驰骋放纵”吕大江太行山水作品赏析(文/尚辉)吕大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山水画创作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教授,香港画院执行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天津分院副院长,民盟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市场报》副社长,中国水墨画院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3期-画家陈玉梅绘画作品网展陈玉梅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网展共展出,画家陈玉梅花鸟画作品20余幅。陈玉梅1945年生于河北邢台,大专学历。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在长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中,也常接触书画活动。退休后专注于书画的研习和创作,经常参加书画方面的活动。早年曾师从书画艺术大家华非先生学画红鱼,后又得到书画名家刘乃驹先生教授花鸟及仙果画技法。多年来也从未间断临摹书画大家...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2期-书法家陶书杰先生壬寅年近作赏析陶书杰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书法家陶书杰先生近作13幅,其笔法精湛,让人赏心悦目。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独特的书法文化几乎贯穿古今,自古以来中国人挥毫书画,书法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一门独特艺术,更是中国的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展示给世界的瑰宝。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大家,笔意人生,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1期-画家王德明先生近作赏析王德明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画家王德明先生近作30余幅,包含工笔花鸟、人物作品等。王德明先生,初识便给我一种很干练儒雅的感觉,不乏风流倜傥。他的绘画作品多以工笔为主。四大美人,惟妙惟肖;龙腾虎跃,笔笔生威;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整体而言,王德明先生的作品,非常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他的创作内容特别丰富,而不是千篇一律。他根据创作题材...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0期-书画家臧克琪先生近作赏析臧克琪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书画家臧克琪先生近作20幅,包含写意山水、指墨花鸟、书法作品等。臧克琪先生,近年以擅长指画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即保持了毛笔画的传统韵致,又有自己简约、刚健、拙朴的特殊风味。画中山石花草,线条飞动飘逸、点染松活,设色古艳,清超绝俗;再赏画中之鸟,墨色浓淡相互衬托,粗放豪逸,神韵备具,饶有意趣。细品他的画...

文学作品
文章附图

访谈录《艺术家曲学真先生回忆母校河北美术学院》【编者按】2024年3月12日,金带福路艺术网发布的这篇访谈录,其中记录了艺术家曲学真先生对母校河北美术学院(现天津美术学院前身)的深情回忆。在曲学真先生母校入学65周年之际,他与我们分享了在母校度过的那段难忘时光,不仅让我们对河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更感受到了曲先生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曲学真先生用他丰富的艺术经历和人生感悟,向我们展...

文章附图

《探寻中国龙文化》(二)龙图腾造型的演化作者:王金厚王金厚龙是“图腾”。它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不断发展而来,完全是按照自己民族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表现形式来滿足本民族所喜爱的审美趣味。由于龙纹经过不同社会和朝代的漫长演化,人们对龙的象征和寓意在理解、观念及审美上,发生了不同程度新的认识,并在龙的艺术审美价值上也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龙文化在我国的长盛不衰可以清晰的看出,从单纯的氏族部落“图腾”...

文章附图

与梁斌先生的金石书画缘作者:林德谦八十年代末,几位热爱书画的市级老干部李研吾、梁斌、方纪、周自为、张映雪、陈因、姜飞等成立了一个名为“爱晚书画会”的小团体,我也在其中担任了通讯、服务的工作,并由此结识了著名文学家梁斌先生。梁先生不仅是中国当代大文学家,其书画艺术也展现出一种大匠之风,令人敬仰。(参加爱晚书画展的领导:谭绍文、许明、周茹、石坚)(陪同张再旺副书记参观爱晚书画展)(与梁斌先生合影...

文章附图

王金厚《探寻中国龙文化》(第一部分·引言)王金厚【编者按:可贵的龙文化探寻】李少宗/文龙年说龙,虎年说虎,牛年说牛,这是历来中国文人的传统和优势。由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华夏民族绵绵不绝,生生不息。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的龙年春节期间,年过七旬的著名中国画家、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王金厚先生在繁忙的艺术创作之余,将多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龙文化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撰写出了《探寻龙文化》...

文章附图

郭文伟向“宋明远海洋艺术公益基金”捐赠海洋绘画作品心海慈航·宋明远海洋艺术公益基金在京启动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1月28日,“心海慈航”·宋明远艺术公益基金启动仪式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举行。活动由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和中国紫檀博物馆共同主办,宋明远海洋艺术精品128幅同时展出。海洋画派画家、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郭文伟老先生,向该基金启动仪式发...

文件下载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木版年画雕版技艺与印刷创新人才培养》报名表.docx
439.18K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
更多内容
文章附图

春日·赏花赏画 | 王惠民先生花鸟画赏析王惠民随着春风的吹拂,2024年3月的天津再次迎来了花的盛开季节。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季节里,不仅大自然的花朵争艳斗丽,天津市的知名画家王惠民先生的花鸟画也如同这盛开的花朵一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的享受。王惠民先生,生于1956年,是天津市的骄傲。他不仅是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担任着天津南开画院、天津百中画院和天津楹联书画院的副院长,同时还是中国扬州八...

文章附图

春日,赏花赏画 一一金竹国画首创者柴寿武先生佳作欣赏柴寿武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柴寿武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了当代中国画坛的璀璨明星。他的金竹国画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更在探索创新中展现出雅逸豪放的艺术风格,深受画界好评和收藏家青睐。柴寿武,1949年出生于天津市东丽区,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他号金竹堂主,又号百竹轩主,寓意着他在灵感的启迪下,发...

文章附图

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九百二十一周年书画展在天津静海岳飞文化纪念馆盛大开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天津,静海——为弘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岳氏家族忠孝持家的高尚美德,充分展现民族英雄岳飞文武双全的真实奇才,一场由岳家后人和书画家共同创作的书画展览于日前在天津静海岳飞文化纪念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旨在纪念岳飞诞辰九百二十一周年,吸引了近三百人前来参加。在庄重的开幕式上,岳飞文化研究会...

文章附图

“非遗传承,匠心筑梦”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展在天津开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3月15日,“非遗传承,匠心筑梦”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展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有近60幅唐卡艺术品展出,类型涵盖彩唐、金唐、黑唐、红唐四大门类,图案有佛陀、菩萨、度母、财神等。据了解,唐卡绘画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不仅色泽艳丽,历经千年依然保持鲜艳夺目的色彩。本次展出作品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文章附图

师者之风范   德艺之高格 ——郭文伟盛赞恩师焦俊华教授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获悉,2024年3月16日,天津海洋画家郭文伟老先生携家人登门探望了恩师焦俊华教授。师生畅谈艺术人生之乐,互赠新著。93岁高龄的焦俊华老教授还听取了郭文伟的艺术理论研究的汇报,并与郭文伟合作了《蓬莱心境》焦墨海洋画。郭文伟老先生以《师者之风范   德艺之高格》焦老先生真是德艺双馨,老当益壮,师者风范,可敬!可爱!我们衷...

文章附图

春日绘色 | 李根友花鸟画中的生机与意趣李根友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这个赏花的季节,我们不妨一同走进李根友先生的花鸟画世界,感受那其中蕴含的无限生机与意趣。李根友,这位天津画坛的佼佼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艺术造诣,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李根友先生从事花鸟画创作研究三十余年,不仅是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百中画院副院长和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他的艺术成...

文章附图

【展讯】《山海·信仰》——李福顺作品巡展即将在天津美术馆拉开帷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天津美术馆即将于3月30日迎来《山海·信仰》李福顺作品巡展。此次展览由百米长卷《信仰的红色印记》和近50幅近期创作的山水作品组成,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追寻红色印记,铭刻百年荣光。百米长卷《信仰的红色印记》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建党百年以来...

文章附图

著名画家朱文先 | 以画笔诠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朱文先在天津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中,有一位以画笔诠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艺术家——朱文先。他生于天津,祖籍沧州,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国画、油画、版画诸教授,其作品笔墨娴熟、意境高雅!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科美术教学,用他的画笔和智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新星。朱文先教授不仅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客座教授,还是青年...

文章附图

黑色背景赵长清 | 书法艺术的守护者,传承与创新的无畏探索者赵长清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殿堂中,赵长清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书法造诣,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书法家。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师承著名书法家张一清和龚望先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精髓。赵长清的书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从小就对书法艺术充满热爱,不断地临习名帖、名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艺风貌。他专攻于清代...

文章附图

柴寿武以巨幅金竹大画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诞辰柴寿武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3月24日,在今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道教始祖老子的诞辰。为了表达对这一伟大哲学家的敬意,知名艺术家柴寿武先生特地展示了他的丈二尺幅金竹大画《富贵和暢福寿长》。此举不仅彰显了柴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更是对老子思想的独特诠释。柴寿武,这位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以金竹堂主和百竹轩主的雅号闻名于世。他毕业于南...

文章附图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朱欣根,馆员传略刊于《翰墨情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七十周年书画作品集》朱欣根朱欣根,又名朱欣,字海石。1932年9月15日(农历)生于江苏无锡。曾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美术编审、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委会名誉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青少年时期在故乡渡过。1937年“七七事...

文章附图

春日,赏花赏画 | 齐彦国画精选展齐 彦在春天的气息中,我们欣赏到了齐彦的人物国画作品,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风拂面而来。齐彦,这位在国画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齐彦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笔画院深造。他的学术背景和艺术经历,使他在国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齐彦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章附图

又是一年赏花季 | 赏花赏画·王之海先生花鸟画赏析王之海春天,万物复苏,正是赏花的好时节。而在河北涿鹿出生的王之海先生,用他独特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别样的花鸟世界。王之海,1943年9月出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还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审。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专攻水墨写意花鸟画,尤其擅长指画。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个小故事,或细密秀雅...

文章附图

又是一年赏花季 | 赏花赏画·白光花鸟画赏析白 光春天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赏花赏画的最佳时节。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季节里,80后花鸟画家白光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青春活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花鸟世界。白光,号默堂、归云楼,祖籍山东阳谷,本、硕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画副教授,花鸟画精研创作班导师。他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

文章附图

红梅傲雪 画中寄情陈英杰乡愁系列作品《几支红梅雪中俏》赏析寒梅傲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2024年3月20日,金带福路艺术网荣幸刊登了陈英杰先生的乡愁系列国画作品《几支红梅雪中俏》,画面以雪景为背景,几支红梅傲立雪中,两只喜鹊嬉戏画中,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陈英杰先生以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将红梅的傲骨与雪花的纯净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红梅,笔触饱满而富有张力...

文章附图

三月 赏花赏画 | 孙贵璞先生花鸟画赏析孙贵璞春日的阳光洒在画室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他就是孙贵璞先生,一位已经88岁高龄但仍坚守在艺术创作一线的美术家。在这个赏花季,我们有幸欣赏到孙先生的一系列花鸟画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孙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更体现了其88岁的艺术魅力。孙贵璞先生的花鸟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他的作品构图精巧,色彩和谐...

文章附图

春分之日,时光轻语陈英杰先生乡愁系列国画作品展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3月20日,农历甲辰春分节气,在此荣幸地再度展出了陈英杰先生的乡愁系列国画作品。此次,系列作品包括《几支红梅雪中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每一幅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深邃的文化意蕴。陈英杰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乡村生活的点滴细节与节气的更迭巧妙结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艺...

文章附图

皓翔画院艺术家走进中科优品,文化互动温暖科技之心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3月19日,天津皓翔画院携手滨海新区知名书画家们,踏上了一场特殊的文化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中科优品(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次的目的不仅是进行一场艺术交流,更是要为公司员工带去一份特殊的温暖和鼓舞。参加此次书画慰问活动的知名书画家有李守玉,张金荣,贾春明,李延春,武子明,于文,刘汉英,田野,李维娜,张书雁,刘凤珍,...

文章附图

书法家李树青 | 仰韶书屋的金文传承李树青在津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他就是李树青先生。生于1948年的李树青,自幼便跟随高仲钧先生、安锡宠先生学习民族器乐,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1976年,李树青在高先生的引荐下,有幸追随龚望先生学习书法。从此,他便踏上了书法艺术的征程。在龚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李树青深入研究了隶书,从张迁碑入手,逐步涉猎鲜于璜、礼器、曹...

文章附图

又是一年赏花季 | 赏花赏画·韩必省先生花鸟画赏析韩必省春风吹过,万物复苏,又是一年赏花的季节。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刻,我们不仅要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要品味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必省先生的花鸟画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韩必省先生,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创作40余年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可...

关于我们(1)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努力打造天津市艺术发展的新名片。中心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大战略相结合的步伐,推动文化走出天津,融入全国。着力打造成为艺术人才的摇篮,为艺术学习者、爱好者、工作者提供成长、交流、展示的平台。与其他省市的艺术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艺术家增添了创作经历和灵感。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经理

电话:13110028716、022-8137-0399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村金旺东里东侧底商1号

投稿 邮箱:530729980@qq.com 微信:13110028716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日 :8:30-18:00
 联系方式
张经理:13110028716
客服热线:022-81370399
邮箱:530729980@qq.com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村金旺东里东侧底商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