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兿展】第24期-朱欣根“情融江南山水‘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
采访视频(点击查看)
朱欣根,又名朱欣,字海石。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同年进中国美术研究所,
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在学时曾先后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王伯敏、方增先等名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文史研究馆官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百花文艺出版社美术编审。60年代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执教中国人物画课。1970年后,任职于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及书籍装帧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大量作品被艺术馆堂及海外人士收藏。前曾在杭州、无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获得一致好评。
近期作品《杨靖宇》入选五省市文史馆书画联展及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巍巍太行》入选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大型书画展。出版有《青少年国画五十讲》、《朱欣根画集》、《当代国画家系列·朱欣根画集》等。
个人简历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2006年朱欣根与娄师白先生在北京合影
▎重要活动集锦

1979年3月16日-4月3日,由王颂余、孙克纲、孙其峰带领邵文锦、刘正、张煜、杨德树、陶家元、左建华、朱欣根等赴太原市、华山、五台山、大同市等地采访。

2005年朱欣根画展在无锡开幕(朱欣根与江云龙在展览现场)

2005年朱欣根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出席“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活动。

朱欣根在中国美术学院75周年校庆现场
▎创作作品受多位著名文化学者好评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红
□ 秦征
艺林画友济济,朱欣根与我相识多年,望牖而居。深知其为人为艺,不汲汲于谋乎稻粱,不务蜗角虚名,不趋时附势。匆匆复踽踽、风雨三春树。
直到他年逾花甲,与教书、编辑为人作嫁生涯相揖别,这才归还了一个属于朱欣根的真正自我。他时而负笈远游,像渔家人扬帆出海、搏风击浪,一朝盈舱满载时,踏歌唱晚归去来。
朱欣根生于江苏无锡,四十年客居北方,虽长行万里,名山踏遍,到头来痴情依旧忆江南,梦萦太湖,心系水乡。
看《太行深处》、《嶂岩飞瀑》等北方山水系列,笔法纯熟精到,不失为上乘佳品;而《太湖一隅》、《水乡小镇》等怀乡写生之作,在水墨酣畅淋漓的画面中,寄寓着一种莫可言传的缕缕情思。正如画家本人夫子自道:“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由此足见,笔墨技法勤学苦练可得,而乡情、童心、性格则与生俱来,渗透于周身血液乃至生命基因之中,非着意做作出来的。
朱欣根先生半世劬劳,呕心沥血,集画成册。青丝换华发,苦心得悦心。方今丹青时占春,花舖一段好色,鸟啭几句佳音;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红?
(1997年2月28日写于知石斋)

《初春》69x70cm
情融山水 诗画兼长
——著名画家朱欣根
□ 金黎
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者,不为名利所诱,而能安时处顺也。画坛大师刘海粟亦云:“中国画家多为有学问之文人,且多不乐名利”。当代画家朱欣根,绘干般气象于笔底,抒万种风情于毫端,不事张扬,潜心作画,久为津门画坛所称颂。
朱欣根先生为无锡太湖之子,毕业于杭州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同年进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后任教于天津美院,他的绘画,启蒙于少年,而浓嗜于中学时代。而今,虽已年届古稀,仍能脱口而出当时引领他走上艺木道路的师长名讳,如小学、中学时之沈浚源、华致和、华致中三位美术教师,可见对其影响至深也。
在浙江美院,朱欣根师从画坛大师潘天寿、著名画家方增先等众多名师,主攻人物,兼习花鸟、山水。潘天寿大师诲其弟子云:“为人要老实,作画却不要老实,太老实则死,则匠,则无意境可言也。”于此朱欣根谨记于心,并日课不辍,泼墨无间,其作品为画坛长者所赏识,令艺界同好所刮目。
在浙江美院求学期间,师生经常外出写生,深入生活,1957年夏,为抢救因建黄河三门峡水库而迁址的山西水济永乐宫之珍贵壁画,要于脚手架之上,将真人大小的道教壁画《群仙朝元图》全部临摹下来。有时,一笔勾线即一米多长,尚需屏气凝神,一气呵成,日复一日,虽极艰辛,然又乐在其中。有时,下乡与农民实行“三同”,或插秧密植,或深翻土地,田间小憩时还要打开画夹进行人物速写。三年灾荒饥肠辘辘,而乐此不疲者,兴趣使然也。至于肩担行李,翻山越岭,铺草宿庙,风餐露宿者,则早习以为常耳。
数十年间,朱欣根先生登黄山,陟华岳,走雁荡,奔九寨,上峨眉,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时而负笈远游,像渔人扬帆出海,搏击风浪,一朝盈舱满载时,踏歌唱晚归去来”。与山川景物对话时,他常能将悟彻融于画面之中。正如唐•张璪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
国画科目多多,但以人物为难。古今相较,后者尤甚。眼之传神,诚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者,心灵之窗也。为完成国画抗日英雄杨靖宇之创作,朱欣根先生沿英雄足迹而行,搜尽素材打草稿,凝聚情感抒笔端,历时20余天乃就,作品反映了抗日英雄杨靖宇于艰苦环境中凛然正气的英雄形象,令观者动容而生崇敬之情。
上世纪70年代,朱欣根先生由天津美院调至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因条件使然,遂改画山水。明代画家唐寅云:“非胸中有方壑千岩,孰能运妙思于笔端哉?”朱欣根先生生于江南水乡,长于太湖之滨,求学于西子湖畔,虽四十年客居北方,然长行万里,名山踏遍,到头来痴情依旧江南。嗟乎!故乡情结,非个中之人孰能解焉。余观朱欣根先生之山水画,多取材于斯,其梦萦太湖,心系水乡,或湖岸平野,阔水帆影:或小桥流水,烟波渔舟,乡情脉脉,幽思缕缕,于酣畅淋漓之画面中,寄寓着莫可名状的怀乡情思,画家本人亦云:“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其所作江南风情系列画作,画面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巧拙成趣,虚实相生。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秦征先生评其画作云:“笔墨技法勤学苦练可得,而乡情、童心、性格则与生俱来,渗透于周身血液乃至生命基因之中,非着意做作出来的。”信哉斯言!
诚如白石老人所云:“凡大家作画,要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余常能从朱欣根先生作品中引起对某种景物之联想,但细思之却又不尽相同,此种感受亦如自石老人所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足见欣根先生作品之意蕴焉。
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工作期间,朱先生曾任《散文》月刊美编多年,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阀读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并使其所作水墨山水画洋溢着散文诗之意境美,于奔放中求笔力,于精微处求气韵,于秀润中求苍古,于笔墨间求骨法,融诗情于画意之中。
朱先生不仅擅画,于书、诗、印,亦多有所渉。其书者,行草流畅如小溪潺潺也;印者,言必己出,心手相应;工而毫发可量,放而无迹可寻,且章法有致,虚实相生也;诗者,格调清新、隽永而与画面相谐也。姑以其诗《江南吟草•湖水》为例:“静谧的湖水,拥抱着一片蓝色的云。心随孤帆寻梦去,苍穹无尽时,寂寥长相思,啊,多情的江南。”他在时代的风情画上配以新诗,堪称诗情画意,韵味无穷。予赏其画、诗、书、印已成构图中不可或缺之脏器者也。
“笔墨当随时代”乃朱欣根先生刻意追求之境界,令观者无陈旧老态之感。嗟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酒相语互补,意境乃生。“以情为画,以境抒情”乃画家矢守之心志也。
讲究题款乃朱欣根先生作画之又一特点。如作品《湖边渔趣》,其题句云:“人生愉得闲工夫,半日垂约于水边”可见其古诗之功。观赏此画,直似作者自画像耳,他注里面之格调,将南北画风融为一体,力求意境之深邃,力排浅泛趋俗之作。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

《古韵》 35x35cm
情寓山水墨韵间
——朱欣根画集序
□ 余晓
山色苍茫,烟云缥缈,幽谷松风,飞流有声。实令观赏者心旷神怡,于朦胧悠远中得以超以象外的感情享受。欣赏朱欣根先生的山水画自有一种超乎自然的神韵。画家深谙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涵义。他的山水画并非自然的模拟。他常常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汲取自然的精、气、神,又从自然中出来。他的画是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结晶。他笔下的山水有着灵动的生气,主要来之于大自然中的感受。
有的画家技法学的很好, 传统技法的掌握能上追宋元击,从技法来说往往无懈可击,但一涉到表达惰感境界就不能达意了。技法只是停留在“符号”阶段,尚不能让符号变为生命。朱欣根在创作实践中力求不为传统成法所囿, 他意识到只有现实生活能斌予笔墨以生命。“笔墨当随时代”。
画家朱欣根早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等众多名师的指授,并研习古代绘画传统,打下坚实基础。他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编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可谓得益匪浅。 画家从文学中所得的蒙养 ,不时于笔墨间流溢出来,使其作品蕴含着散文诗般的抒倩意韵。从 《 云崖飞泉 》 、 《 青山映碧流 》 、 《 傍岩泊舟 》 《 重门锁翠 》 等画面,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其以“线”塑造山川的形象 • 主宰整个画面静穆而幽深的意境。
画家长期生活于北方, 常涉足秦晋燕赵等地的山川采风写生,所作华岳、秦岭、太行等北方山水,均能得竣厉峭拔、气势雄浑之致。如 《 峰岩飞瀑》 、 《 嶂岩绝顶风光 》 、 《 仙人洞 》 、 《 黑龙潭 》 、 《 龙潭一角 》 等太行风光 • 画出了巨岩壁立、激流奔涌的太行山腹地嶂石岩的壮美景色。
其作品一部份是画家描绘故乡江南的风物景色,充满了抒情的色调。博大、雄奇的太湖,桑竹丰茂、河桥交错的水乡。画家生于斯、长于斯,并受吴越人文意识的陶冶。后虽长期居北方,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未泯灭。从 《 野渡 》 、 《 淡秋 》 、 《 烟波渔隐 》 、 《 湖上落日 》 、 《 垂钓幽境》 、 《 渔归 》 、 《 忆江南词意》 、 《 故乡小景》等怀乡之作,可品味到那淡远若香茗的悠悠乡情。
画家似乎很爱画“雨”,有多幅雨景的画面,着实拨动我的心弦, 《 雨中太湖 》 、 《 骤雨 》 、 《 雨巷 》 、 《 溪桥寂雨 》 、 《 水乡小镇 》 、 《 欲雨乍晴时 》 ,看着画中的雨景,不由使人有大地润泽之感。画家自谓因出生在江南,也可说是在雨境中长大的,对”雨”有一种偏爱。虽说南方的黄梅季节连绵不停的阴雨令人生厌,但长期在少雨的北方,常常会思念起故乡的雨来!画家带着感情作雨景,他在 《 雨中锡山》 一画曾题曰“着意山色空濛处,雨中江南情更浓!
画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描绘出对自然世界的不同感受,或沉雄、或超逸、或生机郁然, 或冷漠孤寂 … … 石涛所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其实亦是画家借山川代己而言也。所谓”诗言志”,画又何尝不是?朱欣根作画认真而心境却淡然若所事。他历尽人生的磨难,艺途的艰辛,但于执著中求得些子甘美!画家的心曲,往往从其笔情墨韵间,或恬淡平和处见之。
祝愿画家朱欣根先生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故乡小景》49x49cm
生活•艺术•诗情
——观朱欣根江南山水画有感
□ 苏青
一、
阴雨的江南,表现出朦胧的意境:阴湿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淡淡的一抹远山;近岸有船桅耸立在苇丛间;傍晚时分的水面上掠着一行雁群。这是山水画家朱欣根先生的近作《夕泊》。画家用水墨渲淡之法,画出了雅淡、静谧、湿润的感觉。在自然中有无尽藏得“美”存在,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罗丹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记得文学家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游记散文《感伤的行旅》,说的是他怀着极大的兴趣,专门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的太湖边上,去观赏湖上落日与芦花相映成趣的景色。这种景色往往是很短暂或瞬间的,但是其壮美而感人的那一刻,能永远留在你心里而难以忘怀!遗憾的是郁氏在那次旅行中,因遇到一些”煞风景”的事,终也未能看成落日芦花的美景。画家朱欣根先生,在他的江南山水画集中,巧妙地将这种景色传递给了观众。《渔归》,正是画家敏捷的抓住大自然中瞬间之美,结合构思,组织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做为写生画家,朱先生并不局限在对自然的客观描摹,他更多的是触景生情,画出心中的“感悟”。李可染先生把写生称作“对景创作”。顾名思义,写生不可自然主义地照抄照搬大自然中的景物,必要通过感受而提炼取舍,加强减弱来对待自然。生活是我们“充电”的地方,山水画家必须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撷取所需的原料。过去经历的生活,往往留存在记忆中不易忘却,童年、青少年时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那山,那景,那事,那情,都会深深吸附在画家的脑海里。朱先生自云所作江南山水华中的许多情景,来自于过去的记忆:《古运河遗韵》、《雾之河》、《摇到外婆桥》等皆是。深深打动着他自己,也感染了观众!
二、
自然本身有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日月晨昏等千变万化的现象,给画家提供了素材,要画家去观赏、体悟。我们虽然已不是“新生代”的画家,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表现大自然的欲望依然彭拜!从朱先生的江南山水画中能感受到饱满的生命力。朱先生画的江南小景,或非景之景:几间瓦屋,掩映在一片小树林里,有小小的村道铺陈;河边有渔船泊歇,远处小桥架两岸,鱼罾正待鱼儿进网……从这些普通不过的江南小景中,流溢出无比深淳的乡情,也给观众带来共鸣。《江南秋韵》就是这一类作品。
借98年中国美院校庆之际,朱先生遨游了雁荡、天台等浙东山水,归后精心构思,综合两地及浙东南山区景色特点,并将烟云、泉瀑、峰峦、屋舍置阵布势,巧妙穿插而成,颇见气势又不失烟霞秀润的大幅作品《山川清韵图》。“心像”之画,似其地又不是其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先生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得到中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王伯敏、方增先等名师的亲授,秉承师教,深研传统,打下良好基础。后则更重视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感受,在创作中不断向传统和生活两方面去汲取养料。“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自古中国画家以此为上。朱先生认为:我们是踩着古人的肩膀走过来的,对于传统,我们不能轻视。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也不能无休止的去“克隆”古董。创造,才是豪迈的事!吸收某些外来艺术的长处,充实中国画的不足之处,“洋为中用”是可取的。朱先生作画吸收西画中的某些特点,使所画物体增强积感,画面更有空间感。亦从西画的构图法则吸取优长,以避免创作中“千篇一律”的章法模式。《晴雪》是其一例。
三、
苏轼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是不乏诗画结合的范例的。“画的诗化,诗化的画” ,是朱先生不断探索的艺术之路。他作画往往是将诗画结合在一起构思,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在画中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小镇上,熙熙攘攘,拥挤着人们的喜悦;运河边,青瓦白墙,宁静倒映在水中央;乡土情,以理相让,和谐弥漫在街市上。啊!诱人的江南!这是画家为《水乡小镇》一画写的短诗,一幅多么诱人的江南水墨画!
江南的春天是最美丽的,新建的民宅,映衬着原来的老屋,新旧的对比,是今日江南突出的景观:新村,鳞次栉比的新宅,崭露出他的豪华与兴盛;被遗留的老屋,已是历史的陈迹,疲劳的陈述着它的过去!金色铺地,油菜花掬着笑脸,迎着和风向我招手,春意飘没在田野上!啊!迷人的江南!这是画家为《浓春》所配的诗,无论从诗情和画意,表达出画家无法掩饰的喜悦心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并不是画的图解,它是情景交融的“浓缩”: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单纯中的丰富;其江南山水画作,则在朴素中寄托了深谆的感情。
朱先生所作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无论浩淼太湖的博大雄奇;湖边村舍鱼舟的闲散自然;水乡村镇的风物新貌,抑或秋色田野、雪漫山林,均彰显出生机勃勃的意韵。
辛勤作画、读书思考,仍是画家勤勉的生活志趣。祝愿画家朱欣根先生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湖边渔趣》68x69cm
情融江南山水
——记著名画家朱欣根先生
□ 徐庆举
故乡,是许多山水画家喜爱表现和描绘的题材。生于江南水乡、长期生活在海河岸边的朱欣根年过八旬,仍挚爱着自己的故乡,几十年来对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用深情的画笔,不仅描绘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描绘了水乡的归帆平远月色和湖光山色空濛。在这些淡雅、秀朴、清纯的艺术作品中,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南北融合江南山水显灵动
将近六十年前,朱欣根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得到艺术大师潘天寿、邓白、吴茀之、方增先等名师指授,潜心研习中国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59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朱欣根对山水画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尤其是对大自然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清代山水画大家石涛曾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这是前人的画外之论,也是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朱欣根从中汲取到真谛,于恬淡之中通过绘画抒写心志。他以丰富的感情色彩,描绘着对自然界的各种感受。
朱欣根生在江南,读书在江南,工作后长期在北方生活。这种得天独厚的经历使他的水墨画兼有南北画风。多年以来他一直探素把水墨润泽、富于变化的南派技法与苍润浑厚、雄峻刚朴的北派画风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地不懈追求,他的画表现出一种苍润浑厚、刚柔相济的韵致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苍山夕晖》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技法,结合山石的勾斫、皴擦,形成有节奏的对比,鲜活地表现出烟云灵动、山色苍茫的景象。从山峦的雄浑中,能窥见水韵墨彰、酣畅淋漓的效果。
优秀画作抒发情怀引共鸣
面对时下稍显浮躁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朱欣根觉得存在正反两面,好的一面是全民收藏带动艺术品大热,关注度越高,书画创作的空间也就越大;而不好的一面,许多人把书画作品当作投资产品,只问结果的行为,多少让艺术品收藏走了味,而很多人更是外行,连一件作品的好坏都无法自己评判。
谈起一件画作优劣与否,朱欣根觉得,要看这件作品有没有抒发出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能否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艺术创作是一种高级情感活动。只有对大自然有了深切的感悟,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因此,画家不能闭门造画,尤其是山水画家,要以丰富的阅历作基础。此外,朱欣根认为,“笔墨应随时代”,“都说石涛的画好,八大山人的画好,笔法可学、意境却不能照搬,毕竟时代在发展,要让观者在作品中体味到现代之感,才能引起共鸣。
朱欣根虽然身居闹市,却对神秀山川、野逸莽原情有独钟。他忙里偷闲,投身大自然中,体察山水之神韵,把体悟到的感受发于笔端。画家创作时往往要酝酿构思,此即“意在笔先”。一旦灵感迸发,便将满腹激情倾注于笔端,跃然于纸上,是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朱欣根作画时,先以“静处”来构思画的意境,意境不完决不落笔。对不能表达情志的画作,他必定反复推敲重画。所以,他的画大多不是一挥而就的。这种以情入画的情形,在他的以江南风光为题材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这种思乡之情,使朱欣根创作的江南系列水墨画独具特色。如草色初萌、春寒料峭、小舟静泊的《初春》;烟水茫茫、湖天一色、渔舟依偎浅渚而歇的《晨泊苇丛外落日余晖、归帆点点的《渔归》;鱗次栉比的青瓦白墙,微波轻漾小桥流水的《枕河人家》、《摇到外婆桥》等,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情画。这类画作表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气息,也寄托着作者淡淡的乡思,宛如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撩人的心弦。
▎更多作品欣赏

2001年朱欣根在太行写生

《湖上落日》45x45cm

《江天一览》69x70cm

《柳岸春晓》69x69cm

《青山映碧流 》34X46cm

《虬龙松》 69x69cm

《晴雪》69x70cm

《溪山泛舟》27X72cm

《水乡小镇》48x48

《吟风》34X47cm

《夏雨》68x68cm

《渔归》68x69cm

《远山秋云》67x68cm

《重门锁翠》45x63cm
(编辑:张之龙)
点击查看更多
【每周兿展】第23期-焦俊华为您讲述“传统透视画法”【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2期-郭永元“1963年创作的一幅‘井边小曲’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1期-高振恒“他敢于'独抒己见'和'自行其是'孙其峰这样评价”【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20期-焦俊华“全国各地旅游旧门票集”【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9期-左锡云“画人物小品婉约曼妙、写大幅山峰劈地摩天”【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8期-皇甫秉钧“一位曾参加援越抗美的军人,如今86岁的国画教授”【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7期-焦俊华“昔日写生,今日物;不见旧景,绽新颜。”【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6期-翟福泽“行走在自然的写意者”【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5期-张焱(自幼患综合性重残,但对艺术的信念与刻苦无人能及)【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4期-焦俊华“写生路途所遇”【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3期-“王真理-书画作品集锦”【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2期-潘晓鸥“一位实力派工笔画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1期-孙其峰“贺岁篇—恭贺新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10期-阎维海“一位极具发展潜质的实力派画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9期-焦俊华“速写实景讲传说故事”【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8期-王真理“走进艺术家的世界”【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7期-李宗儒“一位从事教育40余载的艺术家”【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6期-韩征尘“刚柔并济—喜画兰、善书法、精篆刻”【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5期-焦俊华:漫谈中国之塔【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4期-酆耀国/《荷塘戏鸭》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3期-董云华/《秀峰入云》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2期-纪振民/《峡江图》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每周兿展】第01期-姬俊尧/《古镇之秋》并刊于“中老年时报”//金带福路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