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容海色陶诗情
——读马孟杰《老父吟》诗
文/姜维群

读诗人马孟杰诗词能读到苏东坡“天容海色”的胸襟,也能读到“云物俱鲜”的田园情愫。
苏东坡《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马孟杰把这句诗借过来,在2013年举办了《中国梦·天容海色·马孟杰书法展》。且不说他此次书法全国巡回展如何的成功如何的轰动,只说他藉书法展出版的“天容海色诗词集”,展读一过,颇有东坡乃风乃思,亦有陶渊明田园诗的朴茂平实。
在诗集中有一首五言古风体的《老父吟》,计390字,娓娓叙述中颇见坎坷中的向上意、奔劳里的舐犊情,矗起一座高大的父爱丰碑,是当代人古风诗中不可多得的佳篇。
诗共分为五段,首段为父亲病危时心情,用倒叙法引出来父亲少年时的境遇,而后离乡至京最后来津的经过,言简意赅,显示出极强的文字功底,此段仅60字,道出40年艰辛。
“年少即贫苦,躬耕桑梓陲。家传岐黄术,奔波而致蒉。
及长背乡井,京华苦艰维。淹留三载后,生意已式微。
旋来津门地,苦寒无立锥。悠哉四十载,夙兴而夜寐。”
诗也记事极难,杜甫诗的《三吏》、《三别》是记事诗的最佳范本,在短短的二三百字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出来,不仅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还有如泣如诉的情感世界。诗是语言的浓缩,字字精确句句不空,这就是诗。从家乡至北京再到天津,这其中的艰辛从艰维、式微、苦寒、无立锥词句中能咀嚼出来个中的苦涩。
马孟杰生在粮食、物质极度匮乏的阶段,但他少有大志,秉承家训,五岁始即习字学诗文,已经腹藏锦绣,在少年之时已将《柳公权玄秘塔》临写千遍之多,一举而考取市少年宫书法班。在此篇古风诗中这些没有涉及,而是把父亲怎样为儿女的吃穿用度而超负荷的奔劳和盘托出:或奔荒郊“荷锄拾芋”,或“携网入河”,然而常常“老父常忍饥,省俭而细为”。
山一样高大的父亲形象巍然屹立。
然而在精神方面给予的自强、正直却是让马孟杰“心珠独光辉”。国外的研究资料证明,一个人人格的完整离不开父亲的榜样力量,正由于马孟杰有这样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父亲,“平生多傲骨,耿介无谄媚”,而且严于律己,“不妄一言语,毋费半粒炊”,由此获得子女的尊敬崇拜,同时也亦步亦趋的效仿学习,成为物质匮乏精神生活“富庶”的家庭财富。
最后马孟杰用冷静又深情的诗句将父亲生命最后时刻的安然清醒描写出来,他衷告自己的家人,“温言慰子女,扬鞭志莫灰”,“高咏宜长啸,泼墨生光辉”。
大学者顾随先生在《驼庵诗话》中说:写诗之时“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否则,但写风花雪月美丽字眼,仍不是诗。”诗是内心的写照,也是诗人自己人格的写照。只是围着一个“小我”打转转的人,他的诗必自私,必没有高尚的精神,只有将自我最后“消灭”,他的一颦一笑一文一诗,才会是人生的大境界,“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老父吟》就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诗。
马孟杰博闻强记,有几千篇诗文烂熟于胸而诵之于口,极强极厚的文字功底,他的诗却很少有生典僻典满纸飞的卖弄,在《老父吟》通篇诗中,没有用什么僻字僻典而故作玄虚,甚至连一个典故都没有用。然而,39韵没有改变韵脚,一韵到底,让人琅琅上口一气诵完,情随句走,情由句生,真可以说,句句读来都是泪,老父人生不寻常。
古风诗源于汉魏时期的古乐府,这种带有歌行体的诗成为中国诗词园圃中的一朵奇葩,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开篇言:“乐府之兴,肇於汉魏。历代文士,篇咏实繁。”其搜集检阅大量的传记文集,解读考订百多篇古乐府,让人看到乐府诗独特的文学体裁与写作艺术。马孟杰不是用此来炫技玩巧,而是藉此体而抒发悲怀,情有至真者,必有佳什出,此篇《老父吟》堪为当代人古乐府的力作之一。
“天容海色陶诗情”,天容、天空之色之象也。宋欧阳修《采桑子》词:“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天容实际上是一种鲜亮鲜活;海色,元人《日出》诗云:“金乌摇上浪如堆,万象分明海色开。”万象分明的海色与天容一起,构成大千世界的澄澈清新,与光鲜平实的陶诗,构成别一种风格。马孟杰的《老父吟》恰恰是这样完美结合的佳作。堪读堪赏,堪赞堪评。

附马孟杰《老父吟》原诗:
老父吟
戊辰岁云暮,老父病垂危。
晴空炸霹雳,六月雪霜飞。
恨无回天手,阎关苦相催。
合家惶恐甚,倚天大柱颓。
出作牛马走,入则泪对垂。
死生千古事,阴阳界分规。
思却我老父,中心不胜悲。
年少即贫苦,躬耕桑梓陲。
家传岐黄术,奔波而致蒉。
及长背乡井,京华苦艰维。
淹留三载后,生意已式微。
旋来津门地,苦寒无立锥。
悠哉四十载,夙兴而夜寐。
生计计无出,稚子绕膝围。
大千多坎坷,苦难心事违。
奔走津郊处,所求为米炊。
天寒彤云布,负粟而独归。
酷暑汗如雨,携网赴河湄。
岂有高人趣,网网张辛悲。
适逢秋稼熟,荷锄拾芋回。
新炊才上屉,腹内如鼓擂。
红萝与山芋,赛过熊掌肥。
老父常忍饥,省俭而细为。
平生多傲骨,耿介无谄媚。
迂讷寡言语,心珠独光辉。
终生虽布衣,轩昂真须眉。
家境已兴盛,仍持昔日规。
不妄一言语,毋费半粒炊。
儿孙满堂立,娇艳斗芳菲。
正值天伦乐,魔症侵胸围。
惜乎我老父,撒手将西归。
上有双白老,仍享安乐怡。
老父知绝症,顽强志不摧。
弥留痛苦甚,铁骨不皱眉。
温言慰子女,扬鞭志莫灰。
己巳初二晨,羽化驾鹤飞。
是时天飘雪,白花凝霁霏。
高咏宜长啸,泼墨生光辉。
壮哉男儿胆,九天响春雷。

马孟杰,字泰文,号抱月斋主人,书画家、诗人。马孟杰系中国楹联书艺委副主任、炎黄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天津华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962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沧州,幼承家训,研习书画及诗文,长汲于经史子集之攻读。曾得书坛名宿欧阳中石诸先生之指教,转益多师,渐入藩篱,夜雨晨霜,淹兹四十余载。马孟杰以儒学为主线,兼通释老,持身为文,追求中和,发乎笔墨则表达大气雍容。他足迹遍历山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人爽直,交游极广,曾多次策划大型公益活动,于诸多城市举办个展及联展。作品多次被中南海等机构列入藏品,为行家所赏识,识者所珍藏。
(编辑:张之龙)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


姜维群:赶着毛驴拉土豆【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学会享受一种漫长【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悟个“命”字解心宽【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虫儿的惊梦叫惊蛰【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得到个“瞎”字白忙和【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正月十六,谐音说吉祥【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神眼”,不灭的工匠 ——悼念刘光启先生【金带福路艺术网】
姜维群:过年了,说说喜眉笑眼【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八)团扇在晚清洋风中凋萎/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七)纳兰性德多情咏团扇/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六)为团扇写诗的神秘女人/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五)团扇的三个密码/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四)团扇最是好入诗/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三 )团扇如月映东瀛/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二) 从团扇看日本的 “拿来主义”/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一) 团扇何时传到日本?/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十)“桃花扇”是团扇还是折扇?(下)/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九)“桃花扇”是团扇还是折扇?(中)/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八)“桃花扇”是团扇 还是折扇?(上) /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七) 《韩熙载夜宴图》 扇子藏密码(下)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六)《韩熙载夜宴图》 扇子藏密码(上)/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五)造诣一流宋徽宗(下)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四) 造诣一流宋徽宗(中)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三) 造诣一流宋徽宗(上)/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二)宋代团扇是高峰(下)/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团扇史趣(一)宋代团扇是高峰(上)/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聊完了白眼聊“心眼”/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聊聊这个”翻白眼”/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有个老年礼物叫重阳/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白露,带有诗意的智慧/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有一种快乐叫享受过程 /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鬼节,是对先人的尊敬”文章/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在伦敦淘旧书/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和老年朋友聊聊“够本儿”/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2018102 2018102←趣文文趣/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新纪一八年国庆日天津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开馆迓众,姜维群诗贺//金地福路艺术网
中秋,诗一样的岁月/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人老宜俭不宜抠 /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七夕,中国女子的节日/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不如再学不气人/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立秋一“咬”天难秋/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欣缘道人抄清人"苦热"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不如先学不生气/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三伏,避暑练功两相宜/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活在“两种数字”里,好么?/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多音字的错读与误读/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夏至过,说个“九九歌”/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有一种退步叫进步/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端午节四个科学密码/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端午 迎福降喜说钟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人老了要学会“退”/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晴后思雨“细雨霏霏润津门”/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欣缘道人芒种晨吟》/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芒种 藏着一字玄机/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能“缺处知足”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小满节气 可有可无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活到知足就是福/姜维群/链接
想起来读错字的桩桩件件/姜维群/链接
厚德载物与吃亏是福 /姜维群/链接
清明扫墓孩子去不去 /姜维群/链接
谷雨 百谷盼雨的日子 /姜维群/链接
上善若水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说“霰”/姜维群/链接
“求”不离人 人不离“求”/姜维群/链接
占便宜没够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清明寒食说“新火”/姜维群/链接
别把日子过成了“熬”/姜维群/链接
别把自己当回事/姜维群/链接
二月二说天津人“龙情结”/姜维群/链接
多说养生少说病/姜维群/链接
词坛幸有梦碧翁/姜维群/链接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姜维群/链接
做“阳光老人”共迎春/姜维群/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