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文脉交融,笔墨共话山河”津沪浙书画名家艺术交流采风行

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日前,一场跨越津沪浙三地的书画艺术交流采风行在天津与河北太行山之间展开。来自天津与上海、浙江的十余位书画名家组成的交流团,以艺术为纽带,深入文化现场,在历史遗迹与自然胜景中探寻创作灵感,共话南北艺术交融之道。

此次活动汇聚了津沪浙三地的书画名家,包括天津画院研究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纪振民,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画院研究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姬俊尧,上海市第六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第七届文联委员王国贤及夫人,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江南书画研究院院长周逸范,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江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首任馆长张宏,上海江南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嘉善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云澜湾美术馆馆长陆溶冰及学生张泽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画学术分会会长姜金军,以及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养峰等,共同开启了这场艺术交流与采风之旅。
津门首站,溯源艺术根基,共探创作脉络。交流团首先参观了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与天津二 JI 纪振民 姬俊尧美术馆。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近年来持续推动南北艺术对话,其多次策划以南北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已成为津沪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纪振民、姬俊尧两位艺术家的美术馆内,集中展示了二人逾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尤其是纪振民融合北派山水雄浑的 “积墨技法”,以及姬俊尧笔下江南水乡的氤氲气象,令上海艺术家们驻足深思。
艺术家观展后表示:“纪振民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北方磅礴气象,姬俊尧先生的作品又蕴含南方的细腻笔触,这种‘北雄南韵’的融合,恰是中国山水画精神的当代诠释。”










离开津门,交流团奔赴太行山嶂石岩景区,展开为期二日的实地写生。嶂石岩以 “嶂岩三叠” 的丹霞地貌闻名,其壁立千仞的赤崖赤壁与蜿蜒溪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家们深入纸糊套景区,探访千年古刹槐泉寺(原称淮泉寺),在古寺斑驳的碑刻与参天古槐间感受历史的厚重。
“这里的山石肌理与云雾变幻,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无穷素材。”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姜金军在写生时表示,“北方山水的刚健与南方的温润在此交织,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皴法的现代转化。” 上海江南书画研究院院长周逸范则以速写记录下嶂石岩的层峦叠嶂:“应野平先生曾教导我‘山水需得天地之气’,太行之行让我更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途中,交流团专程前往保定直隶总督署,探寻清代官署建筑中的艺术密码。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不仅是政治遗迹,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 大堂内雍正御赐的 “恪恭首牧” 楷书匾庄重肃穆,仪门楹柱上李鸿章题写的 “昔为畿辅,今控岩疆” 楹联笔力雄健,尽显庙堂气象。


乙巳小满应天津好友之邀游览太行山嶂石岩景区
王国贤
丹岩碧岭入烟霄,
列嶂绵延叹淼寥。
一柱擎天呈隽壮,
九娥聚首展余娇。
情缘合伴津连沪,
耄耋登临范接尧。
阔壁回音期近赏,
滑梯魔毯胜飞桥。


登太行山嶂石岩感怀
王国贤
森凛巍峨敬太行,
丹心义志筑铜墙。
硝烟虽散铭忧辱,
嶂壁回音荡庾肠。




随津沪浙好友访淮泉寺
王国贤
淑景丹楼适自期,
千尊石佛展仙姿。
经台赏眺回音壁,
禅院吟观癸巳碑。
瀹茗祈祥传馥郁,
挥毫寄韵写清词。
甘泉澄冽源流远,
乔宇更名续解颐。


返津后,交流团参观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与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在李叔同故居,艺术家们驻足于 “意园” 书房,聆听这位文化先驱从津门走向世界的传奇人生。上海李叔同纪念馆首任馆长张宏感慨道:“李叔同的艺术生涯始于天津,他的跨界探索 —— 从书法、绘画到戏剧、音乐 —— 对当代艺术家仍有启示意义。”
五大道博物馆则以近万件文物藏品,全景式展现了近代天津的中西文化交融。在聆听五大道博物馆讲解员张钊源的介绍后,王国贤在参观后指出:“这里的建筑与展品,恰似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素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养峰补充道:“五大道的‘万国建筑’与李叔同的多元艺术实践,共同印证了天津作为文化枢纽的独特地位。”



参观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王国贤
庭训遵从存朴堂,
奇峰崛起海河乡。
双行札稿风云智,
一社陶春柳甸芳。
沪浙执鞭扶俊彦,
漳泉持戒拓慈航。
出家儒者悲欣叠,
无数余珍映九阊。




参观天津五大道博物馆
王国贤
百态千姿万国楼,
珍奇物件配名流。
多元格调相融合,
斗转星移显玉猷。



此次交流行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艺术观念的碰撞。天津美院教授姬俊尧在总结时表示:“南北艺术的差异不应是壁垒,而应成为创新的动力。纪振民先生与我多年来探索的‘北雄南韵’,正是希望打破地域界限,让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焕发新生。”
上海艺术家周逸范则从江南文化视角提出:“海派艺术的开放性与津派的厚重底蕴相结合,或许能为水墨艺术找到新的表达路径。”
从津门的历史建筑到太行的壮丽山川,从古代碑刻到当代艺术,此次交流行让艺术家们在多元文化场域中重新审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正如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内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的题刻所示,艺术的真谛或许正在于跨越时空的共鸣与交融。津沪两地艺术家以笔墨为舟,在文化长河中溯游而上,为中国书画的未来航程点亮新的灯塔。

编辑:张之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