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滄海——2024·内蒙古美术馆 尹沧海 书画艺术交流展 开幕

观沧海——2024·内蒙古尹沧海书画艺术交流展暨新书发布会现现场。
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4年7月4日上午,由南开大学、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协办,京徽画院、鑫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观沧海——2024·内蒙古尹沧海书画艺术交流展暨新书发布会”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

观沧海——2024·内蒙古尹沧海书画艺术交流展暨新书发布会现现场。
出席活动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天津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散襄军,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常委、统战部长伏来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娜仁,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盛斌,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宏智,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党组书记、馆长刘文纪,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刘国旗,安徽省萧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红玲,天津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驰,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刘亚东,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石鉴,中国书画报社社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文生,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薛富兴,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原党组书记白宝玉,内蒙古自治区二级巡视员聂显辉,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马韶晖,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原副馆长王德恭,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王振勇,以及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的师生陈志峰、蒙妍、徐洪彬、孙赟路、张晨、谷昱晔等。活动由天津画院艺术展览部副主任、书法家朱懿主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刘国旗先生致辞。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刘国旗在致辞中谈到,尹沧海教授是当代知名的大写意画家,致力于阐释和传播中国书画艺术的写意精神,是业界同人一致认可的中国书画艺术写意精神的示范者。此次书画艺术交流展为天津和内蒙古两地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写意画艺术的发展,促进两地文化的繁荣。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盛斌先生致辞。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盛斌先生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南开大学艺术学科带头人,尹沧海教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秉承南开精神、发扬南开传统,为我校培养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为提升我校艺术学科水平,促进我校与国内其他高校、艺术机构展开互动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先生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分别从人格、学养、书画、神形等方面介绍和肯定了尹沧海教授所取得的全面成就,认为尹沧海教授的大写意画融合了古与今、中与外、主与客、形与神等方面因素,从而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风格面貌。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先生致辞。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中充分肯定了尹沧海教授的大写意画成就,并回顾了尹沧海教授2012年在天津美术馆大展的盛况。通过此次尹沧海教授的书画艺术交流展,必将促进内蒙古与天津两地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繁荣。

安徽省萧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红玲女士致辞。
安徽省萧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红玲在致辞中谈到,尹沧海教授作为当代萧县的杰出代表,他的大写意画成就斐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丰富了萧县的书画传统,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为萧县乃至全国书画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尹沧海教授的画展不仅是一个艺术展示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希望通过这次画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萧县,了解萧县的书画艺术,感受萧县的文化魅力。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常务副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尹沧海教授致辞。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尹沧海教授在答谢词中感谢了内蒙古各方对此次画展举办的大力支持,并回溯了自己与内蒙古的渊源。尹教授谈到,将新一轮巡展的第一站放在内蒙古,具有特殊的意义,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尹沧海教授将2020年创作的一幅八尺整张大写意精品力作《留得残荷听雨声》,捐赠给内蒙古美术馆永久珍藏。内蒙古美术馆副馆长额尔敦吐接受捐赠。

内蒙古美术馆副馆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柳迪为尹沧海教授颁发收藏证书。

尹沧海教授向内蒙古文联、 内蒙古美协 、内蒙古美术馆捐赠大展画册100本,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于江接受捐赠。
随后,尹沧海教授特将一幅八尺整张大写意精品力作《留得残荷听雨声》捐献给内蒙古美术馆永久珍藏,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兴业、以文润城文化思想,愿艺术之花常开,愿友谊长存。此外,尹沧海教授向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美协、内蒙古美术馆捐赠由荣宝斋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观沧海——尹沧海书画作品集》100本,以此表达对内蒙古各方给予大力支持的感激之情,书为媒,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用实际行动相应习总书记的号召。

天津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散襄军先生致辞并隆重宣布展览开幕!
活动最后,天津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散襄军宣布展览开幕。

活动由天津画院艺术展览部副主任、书法家朱懿主持。
本次展览展出了尹沧海教授三百余幅书画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涵盖花鸟、山水、人物及书法诸领域,既有气势宏伟的丈八巨制,又有精致入微的斗方小品,全面呈现了他在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方面的探索轨迹和整体面貌。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内蒙古与天津两地的艺术交流和沟通,并且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学者与书画家家,尹沧海教授几十年来勤勉耕耘于笔墨之间,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诸科兼擅,既致力创作气势恢宏的巨幅作品,又能化繁为简,乘兴而作酣畅雅致的书画小品。尹沧海教授的艺术创作,自觉追求中国古典意象审美与西方艺术造型法规的融贯统一,着力研究自然秩序与艺术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自在洒脱而又夺物之真的笔墨语言,传递着具有传统意蕴与当代品格的艺术精神。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尹沧海教授始终将“意象造型”与“写意精神”作为核心理念。既师法传统,又能超脱其上;既注重师法造化,又强调主观心绪与客观自然的冥合统一,从而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写意绘画境界。
作为南开大学艺术学科带头人,尹沧海教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秉承南开精神、发扬南开传统,为南开大学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在其带领下,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致力于结合南开面向新百年的战略部署及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推动高等院校艺术学科的发展,促进艺术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助力南开大学美育工作、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南开师生涵育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符合综合性大学特点的艺术学科教学、科研和创作规律及方法,着力建设体现中国眼光、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逐步形成艺术学科领域的南开学派。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28日。

左起:散襄军、连辑、覃志刚、伏来旺在活动现场。

左起:许宏智、冀晓青、刘文纪、李红玲在活动现场。

左起:尹沧海、乌恩奇、盛斌、娜仁在活动现场。

左起:王德恭、路洪明、王志耕、石鉴在活动现场。

左起:聂显辉、白宝玉在活动现场。

左起:刘亚东、薛富兴、马驰在活动现场。

左起:刘国旗、刘文生、王存国、尹枫在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 展览现场 ——





























—— 展览部分作品欣赏 ——

展览前言
沧海横流——评尹沧海国画
陈绶祥
尹沧海是近年涌现的颇具国画功力与个人独特面貌的中国画家,他的学习途径与成功道路发人深省,值得深思,他的作品足以振聋发聩,令人刮目。
我们首先浏览一下他的作品。从题材上讲,涵盖了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大领域。细细观来,包含了现实人物、佛道鞍马、神灵怪异;名山大川、仙山琼阁、异域风光;花鸟虫鱼、果蔬案头、祥禽瑞兽等几乎所有范畴的题材。其涉足之广泛在当前鲜有人可比。再从绘画的手法来看,有工细巧密的一路“密体”,亦有简略疏放一路的“疏体”,世所谓的“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以至“超大写意”诸法皆备。更从创作的不同层面来讲,既有师法于古代民间画工,有明显制作模式的“匠作”,亦有源于当代院校中素描写生取材的“画作”,更有包含着从行路读书中有感有意而走“文人画”途径,并以“写”法挥洒而成的“写作”。如果从总体上来看他所有的作品,又都有别于古代匠作,当代画作,而又注入了不少国画中已形成的“写意”与“诗意”,这些诗书意味也不是简单的古人“诗书画印”的摹制,更不是当前某些鼓琴谈禅修道似的“作秀”。
实际上,初次接触尹沧海的人,会感到他也谈论禅佛,也上九华山参禅悟道,也好酒贪杯,也穿中式绸褂并剃光头。但只要仔细接触并品读他的作品,就不会被许多时髦的表象所迷惑,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努力追求。他的“诗意”可真正看作一个当代人追求宁静单纯的生命表现与多彩纷繁的世俗情欲之间的惶惑与无奈,而深刻的领悟与解读最终总在画幅的笔墨文辞中占据了上风。他的“书意”更体现了他对固有观念与现实时髦的独立不倚与特立独行,也成了他许多表象的挥洒解说。他甚至展出过数量众多的书法作品,老实讲,我以为从他个人的理解与发展中,这些作品比他的画作更为重要与突出。总的来讲,这种“诗书意味”已初步形成了尹沧海作品的个性与风格,他们既有时代世俗的“书卷气”,但又绝不是酸腐的自我表白与白领的“文化快餐”。而是一个青年奋进的步履,是迈向更高更深远的文化积淀的必经途程。
为此,我们当浏览一下尹沧海已走过的学艺之途,那是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初始的序曲与前两个乐章。家境贫寒而酷爱绘画的尹沧海出生在安徽著名的书画之乡萧县。对故乡的热爱与在故乡幼年的耳濡目染注定他一生要为书画所俘获。他正象天才莫扎特未曾会说话便在心灵中充满了音符那样,尚未曾牙牙学语之前,他的心目中已满载着书画形色对他的鼓动与诱惑。他从少年起就以善画而知名乡里。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这个美术殿堂中的高等学府,从一个画乡的少年走上了学院的专业教育之途。在美院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刚实现了梦想的青年又为寻求新的梦想而勤学苦练也是一种必然。可以说,四年的学院教育使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有了那个时代美术院校优秀学生所具备的一切“基本功”,也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首肯,但满怀激情,不断思索的他,竟然充满了疑虑与惆怅。所学的这一切,难道就是中国画的基本原理,原则与工夫吗?为什么这种源于西方古代绘画的原理法度与古代中国画会形同陌路呢?在思索中的他几乎不知该如何画画了,于是,他决定进一步学习,彻底弄清这些问题的症结。他毅然决然的来到了北京,希望寻找答案,就这样,他到了艺术研究院,找到了我,成了我的学生。
当时我正热衷于国画的研究及新文人画的倡导,第一届国画名家班已毕业,第二期名家班正在筹建,听了他的诉说,我准备着手解决这类困惑。那就是原来美术学院提倡的西画教学能趟出一条改造发展国画的路子吗?那段时间,我以尹沧海作典型例子,与他交流,互证互学,他很听话,也十分尊重我的意见。我仔细分析了近现代国画教学与创作的根本失误,告诉他,这原来是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读或张冠李戴。所谓民国以来的画画教育,其致命弱点是将画东西取代了画画,是将“摹物”当成了一切“造型”的基础,是将物理化的认知当成了限定人思考的桎梏。同时,我也告诉他,绘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国画只能是中国文化的表率,画画的终极目的只能是心灵的文化倾诉与生命的自我实现。并告诫他,创造当代国画,画好自己国画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提高文化素养,修持品格,掌握真正的国画理法、意趣,具体途径便是做人、读书、写字、画画。好在他真的明白了这些道理,数年下来,坚持读书、日记、写作,这些努力终于有了较大收获,几年之后,他的文章与画都有较大改观与长进。从茫然的粗糙渐成了有规矩的找寻。后来,他又受教于范曾先生门下,在读博士的时间里更系统的阅读了历史与诗文,于是,才有了史文哲的基础与触类旁通的功力。
正为其如此,他才能在社会大变革的条件下寻找到自身的途径,他才能在对当代文化的撞击交融中不迷失自我。面对民族文化的必然复兴,一切指望外力来发展自身的设想都时过境迁地终成明日黄花。以文化成的文化原则必定成为当代国画的正途。
尹沧海是较早做了这方面努力与尝试的画家之一,他重视了史文的修持,使自己品德情操上有了新的升华,他遵循古人“造化心源”、“读书行路”的教诲并力行之。他虽有了学院派的那些“功力”,但却从不持此自重,并不是把绘画的格调引向“实境”而自以为是“现实主义”,而是更多关注“心境”的抒发与造就,将画引入更高的感受层次,使之有了反应,表现与造就“现实心态”的功能,他的作品在港台的展览中能获得交口赞誉,被目为当代国画的代表,不是没有道理的。许许多多的古老题材,诸如母爱、孝心、牢骚、顿悟等,在他的画幅中都得到了当代恰当的诠释。这些并非刻意的独白,恰恰是通过他对古人这方面关系文章的思考认识,转化成了自己心中意念而流露出来的,它们不但没有因袭抄录之嫌,反而更有一种平常的当代亲切,单纯朴素而又亲切的表白,这正是他在自身境界升华后的宁静阐发,是当代活泼泼的新鲜写照。许多人靠怪异奇巧来寻找国画的现代化,但你只要真正生活在当代,以当代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认知方式与表述方式,老老实实的按国画规律画下去,当代的国画必定会在“暮然回首”之中。沧海的画正是一个例证。
欣赏沧海的国画,不得不重视他对国画用笔的讲求、选择和突破。无数前辈国画大师都指出,国画的关键在于用笔。并深深追求着用笔的奥妙和笔法的精道。可以说,没有笔墨就不存在国画。在国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完善的笔法体系。所谓画“画”中的“画”,确实是“依笔而立”的。众所周知,国画用笔已先后形成了以人物画勾填为主的描法体系,以山水画涂布为主的皴擦体系,以花鸟画点染为主的写法体系。从最初的书画同源开始到最后以写法入画,每一笔都是形色一体的组合,更加体现了用笔对国画发展的关键与主导作用。从元代开始,所有有成就的国画大师,无不在笔墨的创造上有独到的成就与贡献。
尹沧海独到的用笔法式与他对笔墨的体悟,也呈现出他对国画所作的当代贡献。纵观元后国画家的笔墨成就,大致可归纳出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就是援书入画,以书法的用笔带动绘画的用笔。由于中国书法用笔系统较早完善,加之汉字的平面构成与观念明晰等原因,汉字笔画的写法更具有态、势、趣等特征,并更能产生俯仰、呼应、对比、均衡等相互关联的效应,所以书法笔画这些特点被吸收到画中,为画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甚至对画的品味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明清之后的能书者大都善画,其原因就在于此。第二,就是强调了个性的“写法”对绘画用笔的程式化造就。元代之后国画家的特殊用笔个性,亦大多由“写法”发展形成,甚至这些个性用笔反过来影响了书风的发展。元代之后的大书家几乎都出自绘画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细审尹沧海国画的用笔特征,也大抵上具备了以上两点,可见他在笔墨的探求上亦合乎国画笔墨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再看看尹沧海的书法作品,就不难体味到他在国画用笔上的深究和创造了。老实讲,他的书法中看不出他对古代经典碑帖着力研读临摹的苦学痕迹,也并非笔笔二王钟张。反而更多的反映出一种现代人对古代书法的颖悟解读,展示出一种忽而雁阵潜行,忽而孤鹜临空,忽而藻荇遍地,忽而芙蕖凌波的当代构成的笔阵。也许他用心解读过二王钟张,也许他更钟情于苏黄米蔡,但或者他直接注目于怀素张颠,钟情于屋漏画砂……。我感到他是在用一个当代画家的心胸,去理解包容了历史上各种经典法书的字里行间,然后用“马一角”、“夏半边”的画家法力,去挑拣钩沉出画家的用笔,从而创造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的。他作品中用笔处处展示了画家用笔在起落、提按、顺逆、转折、迴旋上面的功力修养,而那从容的布局更使他的书法有了画面般的境界与意味,他用不着生造什么怪异生僻的符号,汉字的书写宝库已取之不尽,他也用不着去钻营声色犬马等歪门邪道,纸笔与文字观念已足够他建构自己当代的书法大厦。也许他的书法展现了他在规矩规则中创造与发现的能力与成绩。
反之,从他画作的用笔上,我们也可看到书法对他绘画的促成与影响。他的用笔有力而得体。不少人很难理解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这类形容。由于中国书画纸笔墨的特殊性能,要使笔锋送墨至纸背是要功力的,这个力是一种强大的随机应变的掌控能力。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点。笔力犹如中国人用筷子夹起盘子中大小不同块的嫩豆腐,既不能碎,也不能掉落的一种力道。是一种可意会也可言传的多年练习的掌控功夫。而这种功夫的得体使用,那就是每个个体的不同招数了。沧海的用笔在起落与提按上很有特色,使他的作品顺滑而有节奏,干脆中不失柔绵。大幅不空,小幅不塞,涂染处彰显笔路,写画处紧劲浑然。
大画家要努力到最后才可供后人定评,沧海正值壮年,且学养、功夫、才情上乘。过去不少关键处他处理得很好,对于他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癸巳五月于无禅堂
(作者系已故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研究员)




















文稿:孙赟路
编辑:张之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