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 迎福降喜说钟馗
—— 姜维群
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纪念屈原,还离不开这个钟馗,在旧时端午节期间,要么画家画一张钟馗,要么贴一张印有钟馗的版画,就是最简单的也要买一张天师符箓的印纸贴在门上墙上。清人柴桑在《燕京杂记》里说:“(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
五月古人视之为恶月毒月,“五毒”猖獗、“祟恶”临门,于是人们用钟馗的捉鬼法力,驱逐或杀死这些毒虫恶鬼什么的,再者,因他是驱邪镇妖第一神。
钟馗,从唐代出现至今,是国画题材常画常新的人物,最早画钟馗的是唐代人物大画家吴道子,到了宋代,宋神宗令画工刻成印版,拓印然后分发两府辅臣,一直到明清两代还是这样。
由于钟馗捉鬼镇妖名气大,于是把他从宫中又请到民间,由原来的春节贴用,又延伸为端午节用,并且画钟馗的高手代不乏人,像五代的黄筌、王道求、周文矩,宋代的杨棐、李公麟,元代的陈琳、王蒙,明代的钱谷、陈洪绶,清代的高其佩、金农、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都画钟馗,成为人物画家题材的不可或缺。
本来钟馗的功能就是捉鬼镇妖的,因为他的长相奇丑,本来中了状元,因为颜值问题被取消了资格,一怒之下触阶而亡。后来唐皇帝染疾,夜梦一大鬼吃小鬼,醒来病好了,于是请来吴道子给大鬼画像,这就是钟馗像的由来。
钟馗从一开始是个不人不鬼的骇人相貌,面目狰狞还在“擘而啖之”吃鬼,这么一个恐怖的画面的确不美,后世人给钟馗增加了两个功能,于是钟馗摇身一变,成了一迎福二降喜的吉祥神了。

中国画都是求吉祥求视觉的美感,首先出现了“迎福钟馗”,钟馗不仅和颜悦色了,且一团和气,头上飞翔着代表“福”的蝙蝠,钟馗也由原来的绿袍改为朱红色,喜气满满。
其头上的蝙蝠是有来历的,宋代以后民间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多部说钟馗的话本故事,《斩鬼传》第一回就说钟馗被封为驱魔大神后,帅三百阴兵,路遇一小鬼拦路,其化为一只蝙蝠为他领路除鬼,从此蝙蝠成了钟馗除鬼的向导,实现了“精确打击”。福迎钟馗人迎福,钟馗凶神变喜神。
后来又有在钟馗眼前或头上画一只蜘蛛,蜘蛛民间称之为“蟢子”“喜珠儿”,这样就有了喜从天降、福喜双庆的吉祥。
竹枝词中有许多咏端午咏钟馗的诗,《燕京风俗杂咏》云:“彩丝系虎能驱鬼,倒挂葫芦亦辟邪。安得再生钟进士,净烹魍魉与龟蛇。”在端午这个时段,请回来钟馗和符箓一类的纸幅就是为了趋吉避祸,如《津门杂记》所载:“五月端午,有龙船戏。比户贴葫芦门符,插蒲艾。食角黍,饮雄黄酒。”
五月又叫榴月,但是在这本书中特别缀上了这么一条:“榴月,俗谓毒五月,凡死伤人命各案,每于此月层见叠出,须先事预防之。”旧时有农历五月案件多发的记载,看来古人对五月恶月的定义也不是空穴来风,请出来钟馗“以毒攻毒”不无道理。
(编辑:张之龙)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

人老了要学会“退”/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晴后思雨“细雨霏霏润津门”/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欣缘道人芒种晨吟》/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芒种 藏着一字玄机/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能“缺处知足”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小满节气 可有可无吗/姜维群//金带福路艺术网

活到知足就是福/姜维群/链接

想起来读错字的桩桩件件/姜维群/链接

厚德载物与吃亏是福 /姜维群/链接

清明扫墓孩子去不去 /姜维群/链接

谷雨 百谷盼雨的日子 /姜维群/链接

上善若水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说“霰”/姜维群/链接

“求”不离人 人不离“求”/姜维群/链接

占便宜没够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清明寒食说“新火”/姜维群/链接

别把日子过成了“熬”/姜维群/链接

别把自己当回事/姜维群/链接

二月二说天津人“龙情结”/姜维群/链接

多说养生少说病/姜维群/链接

词坛幸有梦碧翁/姜维群/链接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姜维群/链接

做“阳光老人”共迎春/姜维群/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