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虚斋杂谈(上)/刘学仁

《碎言散句》
《碎言》之一
写晚来自愉之心绪,度余生无事之匆忙。宠之、敬之,诽之、谤之,莫闻矣。耳不听杂音,目不观非举,所以未知扰也。
闲提笔墨,悠然诗情。书尘封,迁梦忆,啜清茗,醉琴语。去曰烧云,夕阳幕落。宅于舍,有膝下之快乐。养乎寿,有曲中之柔声。丰年之旅,之此足矣。
幸哉,幸哉……
《碎言》之二
"自古人生归无处,追来值得是神仙",这是早年间写的联语。回头一看,光阴迫促,已然走到了余辉未尽的夕阳。想想,这辈子,值了么?值了!
生命的过程,没有明天。全生是一种理想,亏生是有的,但绝不是迫生。很幸福,有意义,说的轻松,实际却是沉重的。之于我的状态,是莫然的。
而无悔的过去,那已是真实的存在。路虽不平,但活出了自己,走出了自我,还算比较的随意。所以说,没有了,失去了,同时也淹没了遗憾。
明天会怎样呢,不去管他啦,但当不成神仙……
《碎言》之三
耳顺已度,喜欢静处而独享时光,悠然于自我之中。读书吟句,尽在过往的遇境取出,好像是喷泉的倒置,很爽然的。
写诗,随着心性,就是乱书浅白的句子,丢弃了生涩典故的所扰。什么格律、韵调、词牌、曲式啦,也是束我不得了,自由自在,任意涂抹。
读诗,青少年的时候,喜欢唐人那种情绪的释放。到了中年,又往往沉浸于宋人的理趣心怀。待甲子过后,捧卷不舍的,是魏晋人那种归乎自然的朴茂,还有清人刺痛灵魂的生命体验。当然,也看些禅诗,呼吸一下山野的清风,在繁嚣的尘世间,得享片刻的安宁。
诗,无论读,也无论写,都是天然的馈赠,很干净的,珍惜为好。我是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碎言》之四
一篇散记,是写黄河的。它的文字已经模糊,但一股无名,却在心底燃烧起来。
并非逃避,只是在繁嚣的泥塘不能苏醒,而难以自拔。无奈、沉重,迷茫着,那路的前方。
代际,总有做石子的。要么去铺路,要么成了绊脚石。后来者踩着它向前走,搬开那挡着道的障碍,如同河水平缓的汹涌的奔向海洋。
我们的子女们,比我们强,强在视野上,强在心智上。不信吗?我信。这就是黄河上的沉吟与呼喊,所给予我的感动。自由的坚毅,还有无尽的希望。
回归单纯与自然的心绪,去忏悔灵魂的自省与拷问,再一次让我捧起了魏晋风骨,士子丘壑的诗情。
黄河的水在继续的流向东方,那飘渺的笔墨还在眼前眺望……
晨读李兮散记想到的缀句碎语抱虚子
《碎言》之五
文章事,字字推敲,是一种累活。如妇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度生死关。
之于吟诗缀句,我是每每写毕,如醉泥软地,不能自已。真真地有如剖腹之痛,撕肝之裂,听见血的流声。人言,仁之就章,有马上功夫,似泉水涌流,快哉可成,其实不知所以然也。
书,读得多,嚼得烂,吐得出,方好。当然,还须见识广博。阅历很重要,有岁月的痕迹。但是,悟出来,却不分年老,抑或年少,这才是要紧的。古人云,书到今生读已迟。我想,似在诉说此等的道理。
我之涂写,由兴趣使然,有若生子之悦。观盆中花开,品盞中茗香,食碗中肉味,追逐美而入魂魄焉。如此,能不乐乎。
想起来,我得到这般的福慧,心感三位贤人的恩诲。一是杜工部, "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 。二是东坡子, "初学绚烂,而后乃造平淡。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三是鲁迅 ,"凝思结想,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 "。遵此教谕,奉为座佑,于是安心腹稿,吐纳真言。即出,只减言,不增文,以求至简。
读书六十年,一生诗文情怀。些许感悟,记之二三,希以共勉。
丁酉某月某曰抱虚子仅识
《碎言》之六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所以总要明白些。不明不白,是聪明人的自谕。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是一种极言智慧的道理。
我信服我说过的两句话。
第一句,心怀不恨。恨,是忌惮,是遗憾。干净的的灵魂,是舒坦自己的,也怕讨扰别人。因此,为人,尽量的别让人家厌闲。做事,尽少的别让自己悔过。所以,常以必省之,拷问之,鞭打之,善良压迫丑恶之。
第二句,无事是贵人。生之成本太高了,活得就不划算啦。是非的东西,还是躲得远些为好。不平,有自找的,也有造化的安排。学会释然,自我解脱,真的需要智慧。平平淡淡,知常曰明,说的是素朴的怀抱。
如上的碎语,都是经历的感言。
同者,和之。强者,仿之。弱者,扶之。危者,避之。所以,我总在逃跑的路上。老一辈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真得信,我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