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1370399

 530729980@qq.com

金带福路艺术网
JIN  DAI  FU  LU  ART  NET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王金厚《探寻中国龙文化》(二)龙图腾造型的演化

发表时间:2024-03-11 12:46

360截图20201112095034191.jpg

《探寻中国龙文化》

(二)龙图腾造型的演化

作者:王金厚

1.jpg

王金厚

龙是“图腾”。它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不断发展而来,完全是按照自己民族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表现形式来滿足本民族所喜爱的审美趣味。由于龙纹经过不同社会和朝代的漫长演化,人们对龙的象征和寓意在理解、观念及审美上,发生了不同程度新的认识,并在龙的艺术审美价值上也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龙文化在我国的长盛不衰可以清晰的看出,从单纯的氏族部落“图腾”起源,然后象扇形一样的外溢放射,己经涉猎到了众多领域。并以艺术化的不同形式,在材料、制作、方法上,或绘画、或雕刻、或铸造等,把龙的形状塑造的多姿多彩,淋漓尽致。其中有立体的、平面的、素刻的、设彩的、静止的、活动的,无所不有,可以说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为了说明龙在造型上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特征,特选择了不同朝代的,不同形式的,具有代表性的龙的造型,转換成黑白平面效果图样来分析龙在艺术造型上的演化过程和不同特征。

1、 彩陶对龙图腾出现的意义

说到龙,我们还必须从彩陶谈起。按着现代主义发展的逻辑思维和考古发掘的贡献,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来疏理中国龙造型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特性,来探寻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化过程。图腾,最早是从中国彩陶上出现的,而龙图腾虽然没在彩陶上第一次出现,但它和彩陶确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彩陶艺术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品,在距今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及仰韶文化出现的各类型彩陶,由兴起到衰退经历了长达五千年之久。陶器最早是作为原始人群的生产技能和生活需要出现的。后期氏族部落把图腾描绘在彩陶上,彩陶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彩陶开辟了一个图腾时代。图腾,是以单纯的强烈艺术表现手法,对自然物象的分解后又重新组合构成的美学观念。从美学上讲,它不是写实的,是抽象的。尤为重要的是,彩陶图腾的面世为后来龙图腾的出现提供了孵化温床和催生剂。   

1.jpg

(【图一】彩陶   罐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山西芮城大禹渡出囗)

彩陶上的早期纹样是以自然界中花纹装饰较多,其余部分是一些自然界中的生物纹样或其它内容占少部分。无论是植物或生物,纹样基本上都属于写实的。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新石器时代延续中,一些部落人群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长期审美积累的造型能力在不断创造符合本部落审美要求的感受和理解,一部分彩陶纹样开始由具象逐步转換到抽象。而仰韶文化半坡型的彩陶成为了系列演化过程的典型范例。这里以半坡型彩陶魚纹演化过程为例,用彩陶专家张朋川先生的论说来概括性的表述一下彩陶魚纹的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魚纹是写实的,纹样简单而朴拙。第二阶段,写实能力增强,能比较准确的画出魚各部分的比例和具有特征的细部,能对魚纹作初步的形体概括和夸张。第三阶段,由于对图腾纹样要加以神化和易于大量地绘制生产要求,都需要对纹样进行变形。除了将魚纹样进行几何形化的概括处理外,“加形”或“减形”是重要的变形方法。由于减形,可以独立的表现魚的某一部分,这就导致了魚纹的解体,而向魚纹的抽象化过渡。第四阶段,分解了的魚纹各部分被概括成以少数的特定的造型具有抽象意味的几何形花纹,或由魚的各部分分别演绛成的几何形花纹再复合成新的全抽象的几何图案。其实,这个发展过程在现实社会中经历了一个慢长的时间。

2.jpg

(【图二】彩陶   庙底沟类型鸟纹演变过程    见 1979年11月“文物”)

龙图腾是氏族部落中晚期形成的图腾,因此可以推断,龙图腾氏族部落的存在沿袭的时间很长,由于它兼并了更多其它部落,使得自已的势力更加強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大的氏族部落。随之,图腾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糅合到图腾内的各种图腾元素更加宽泛和复杂。我们将原始彩陶上的魚图腾和后期龙图腾对照相比,会一目了然的看出,后者比前者在图形组合上更繁复,融入了更多内容。尤其在艺术审美上有了更明显的升华,龙纹样表现的更为全抽象。龙图腾出现的时候己是氏族部落晚期,在表现和理解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龙图腾的造型首先是在玉器上出现的,在那个彩陶时代己由一个原载体转向了一个新载体。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一个最大跨越。二是和彩陶相比,玉龙由于载体不一样,生产的方法及使用工具上也发生了改变。彩陶是将纹样画在了陶胎上,然后烧制,最后成器,彩陶纹样是画出来的,是平面的。而玉龙是用玉石雕刻出来的,一经雕刻完毕,不再经其它工序便己成器。而最有突出特征的是,玉龙是半立体的,和彩陶纹样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三是龙图腾远比其它图腾复杂的多,而且半立体雕刻远比平面绘画在操作上难度大的多,工艺流程繁琐的多,应该说,这在艺术发展上是最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四是彩陶上的纹样刚出现是写实的,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生物为主要描绘图像。而龙图腾在玉上一经出现就是抽象的图腾。五是彩陶具备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性。而用玉把龙图腾雕成一件玉器并没有实用价值,只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六是进一步证明了人类发展进入了玉的时代,也是人类由原始社会正在向奴隶社会迈入的过渡期;标志着民族艺术正在向多元化跨越;龙图腾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社会进入了图腾文化时代的高峰期。

3.jpg

(【图三】彩陶   尖底罐   半坡型   陜西姜寨出土   彩陶    尖底瓶   马家窑型   陜西吕家坪出土   )

 

2、中国早期的玉龙时代

红山文化出土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第一龙和其它玉猪龙等玉器,这说明龙的纹样最早是以半立体的造型在原始时期玉器中出现的。这是华厦民族人群以淳朴民风和强烈感受,真实地反映了从那个时代起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和向往。在追寻中国龙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作出自已的价值判断,中国龙就是中华民族性格和中国国家性格的定位。

龙在中国玉的展现上,二者始终梱绑在一起,贯穿了中国玉文化的全部历史,从玉龙出现的那时起至今从未间断过。玉龙的造型也因受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影响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从红山文化到殷商时代   ,出土的玉龙基本上是以独立单体或单独纹样出现的。以现代的目光审视,这些玉龙总体表现为,玉质一般,体积较小。造型简练、朴拙、浑厚。雕工粗犷、凝重、豪放。抛光逊差、粗略。所有这些都是由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及工具、操作落后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如果跟着时代的脚印,回到那个历史年代,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原始之美、朴素之美、力量之美、爱心之美等等会扑面而来。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祖先顽强恪守自己民族的文化、民情、民风、民俗,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绵延未绝,长盛不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历史的归位、历史的寻根,更会加深对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施以敬意。可以说,没有那个时代玉龙的出现就没有龙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龙文化。

用现代的审美观察那个时代的玉龙,会发现,无论是玉龙的造型、设计、制作都蕴含着很多值得深研的美学内容,当深入下去,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审美认识。玉龙,己经用自己的艺术个性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品的大与小不是决定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大,不一定是优秀的,小,不一定就是劣等的。那个时代制作出的玉龙体积小有多种原因。例如,新石器石代玉很少,开釆的能力也很差,即使开挖出来的玉石料也都是小块的等等。那个时代还没有形成原始的基础工业,制作的工具、设备都很落后,属于原始的操作技术。玉石材料坚硬,要比一般的石头硬上好几度,再加上琢玉的技术还停留在玉雕早期的萌芽状态,自然是琢玉极为艰难辛苦。“琢者磨也”,“琢”只能用于玉。

然而,玉龙的体积虽小而得法,虽小而显美,虽小而精神。概括起来,从玉龙的造型上看,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经无数代匠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己成为玉龙自身特征,那就是“内圆外变”。因圆外变是指龙的身躯盘成了一个圆圈,形成了一个较为规矩的内形圆,而外形通过龙头、龙角及龙身的伸缩变化,形成了不规则的形体,使得内外形发生了不同变化,并且在内形与外形之间有意的割开了一条宽窄不等的豁口,更增加了形体的绝妙点睛之笔。用统一与对立的艺术法则衡量,此法琢出了造型既有很强的整体感,又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在龙山文化出土的玉璇玑等玉件也秉承了这一原始美学规律。

4.jpg

(【图四】玉器    玉猪龙   红山文化赤峰出土   )

5.jpg

(【图五】玉器    玉璇玑   龙山文化店里西出土)

6.jpg   

(【图六】玉器   玉龙     殷商时代出土)

7.jpg

(【图七】玉器    夔龙纹佩片   西周长安出土)

其实,我们在理解玉龙早期造型简练这个词汇的时候,更应该把“简”字理解为简洁、简明、简约。简是通过减法,去掉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把剩余精华的部分留下来,留住的都是精典。这好比大写意画,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概括明了,方得大气雅韵。

因玉龙是半立体的玉器,雕刻的难度很大,因此,在那个时代显得朴拙、粗放。朴拙和玲珑剔透在玉器审美形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玲珑剔透通常是对雕工细腻的玉器点评专用词,这种琢玉风格在远古时代是根本做不到的。朴与拙两字其意很深。拙,在于憨质抱朴,内含大巧,循序渐进,引人入胜。可用女性“拙美”作比喻,有一种美女,乍一瞧,并没看出漂亮,但仔细端详后,反而越看越觉得好看。这种拙美用在早期玉龙上亦是如此。表相看,没什么,但越看越觉得有味道。朴,在于根基深扎,凛然大气,犷野厚重,体魄浑宏。可以说,玉龙因根深牢固,阳刚雄強,纵横方圆,才扬于天下。

远古时代,物质、材料是低下短缺的,所以造成玉器的抛光不细腻,亮度欠缺,这完全符合玉雕发展的现实。玉龙经埋藏地下几千年,显得不光润,没亮度。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返璞归真,原滋原味的珍贵文物,并产生着很强烈的沧桑感。

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到殷商时期玉龙的造型可归纳如下几个特点。

(1)龙的造型总体上表现为:概括、简约、古拙、浑朴、圆润、大气,整体感非常強烈。这些艺术特征为中国龙的象征性及内涵、寓意,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打下了基础,并赋予了一种精神力量。进一步在追根寻源上把祖先对龙的创造、龙的发展,给予了原始和真实的铨释。

(2)把早期中国玉龙的图纹排列起来看,龙的造型基本上内敛外收,不张扬,不外扩,而是张弛有度。无论是内形和外形都保持着缓和、圆顺的变样,在各部位的交错上尽量消弱对立,求得统一,更没有张牙舞爪的放纵。尤其把中国传统的“方圆”学说,在龙造型的处理上更是柔韧有余,恰到好处。中国的“方圆”学说,来自古人对天地的认知,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才有了“天圆地方”之说。中国玉器发展到了礼器时代,有了“六瑞”,即“瑞玉”。其中“苍壁礼天,黄琮礼地”,就明示了玉璧形体为内外双圆而礼天,玉琮形体内圆外方则礼地。圆,象征着天、道、智慧、宇宙无穷。而方,象征着地、德、性格、地上万物等。方和圆相辅相成,相行相克,这种原始的天文知识在那个时代己得到古人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认同。“方圆”学说直到当今,仍运用的非常广泛,如在现代美术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国红山文化到殷商时期的大部分玉龙图纹,整体造型只以龙头和身躯为主体,还没有形成象“本草纲目”描述的“九似”之说。玉龙的头部只重点的刻画了龙嘴、龙眼和很含糊的龙角、龙耳。头部没有胡须,身上没有长出腿爪,大部分以阴线刻出具有图案性质的回纹。整个玉龙象是雏龙,曲卷守圆,原始的特征十分明显,变形生动,富有装饰性。单是身上那些深沉、凝练装饰回纹的构成,那些刚柔相济,笨刀纯刃刻在龙身上的阴线,那些光与糙,刻与留的艺术化处理手段,都体现出了古人的审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境界,作为图腾艺术更有一种创意。这种龙图腾在殷商之前是较有代表性的。

(4)玉的生产加工能力在夏商之前是较为滞后的。那时的玉器在形式上呈现的几乎是“片状”特征。匠人们先把玉切成片状,然后按着提前设计好的图样,锼出轮廓,把图样以外的部分去掉。然后在留有的平面空间中任意揮洒,用阴线或阳刻琢出最美的图案来。所琢的图案一方面和外形体有关联的,如,外形是条龙,那么平面上的图案就围绕龙的需求加以装饰。另一方面,如果所琢的图案和外形体没有相应的关联,那么平面上的图案可任意发揮。有一点要作重点说明,锼出的玉片形状,两面琢出的图案是对等一样的,并且是相对衬的。而在厚度的轮廓面上是光面的,没有立体的六个面相互连体出现,也没有任何的修饰。对玉龙造型而言,只是把比较厚的龙纹两面裝饰完后,将内外形的棱角磨掉,便成为半立体玉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我们都不能称为圆雕,这说明,在此之前,中国的玉器还没有形成圆雕。但无论怎样,在古人那里,美与生活自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在美的起源研究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古时候生产一件玉器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是周期长,二是玉石硬,三是雕工受限,四是琢玉之人缺少,五是那个时代还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生产加工。所以,古玉因传世极少而成为珍贵文物。绝不象现在的文化市场,古玉复制品泛滥成灾。尤其古玉龙纹样的玉器更是少的可怜,凡是国家考古部门挖掘出的不同时代的龙玉器更成为了稀世珍宝。

当原始氏族部落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部落原始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氏族部落内便出现了倾斜现象。随之原始之美、朴实之美、图腾之美便发展起来,龙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助拥下而一发不可收。

从红山文化出土的“中国第一龙”开启了龙文化时代序幕后,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看出,龙造型单独体的玉器己经不多见了,玉器己经转向了礼仪时代。原始的“打孔”和“轮制”在琢玉技术上、设备上普遍的应用,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琢玉技术层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里河203号墓出土的成套玉件及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刻有花纹玉斧等玉器,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琢玉内容己向多样化拓宽。

随着贫富分化演变,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发生了巨大变革。玉器随之出现了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许多玉饰品都在宣扬统冶阶级功德,玉器便形成了一种昂贵和高尚的象征。

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原始工业的进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玉器和其它文物可以看出,国家己形成,是夏人活动的区域,夏文化已经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青铜器发展史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我国的青铜器铸造业发达了,可以制造出各种类别不同的青铜器,夏文化己经进入了成熟期。后来夏文化被商文化抑阻,并被商文化融合。

8.jpg

(【图八】玉器     玉璋   玉圭   玉镞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1983年3期“考古”)

从夏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玉器制作、在龙图腾的表现上虽然很少,但各种龙的图腾却在自身建造的艺术语言上默默无声地向其它截体、艺术门类肆意延伸。虽然被淡化的玉龙单独体偏少,但“龙生九子”的九子图纹己迅速丰富到其它的器物上。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殷商时代玉器里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盘身卷尾的玉龙件基本保持了氏族部落时期的艺术风格,仍是厚朴、浑雄、古拙。这些玉龙在造型上,虽然还有抱扑守圆的琢玉特点,但已突现出了一种威严的气势和霸凌的强势,象征性正在外露。

夏商时期,正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代。玉器、石器、青铜器、陶器等各种工艺品己经形成了一个发展期。夏、商两个朝代的龙、凤图腾,正在由简入繁的演化成形,而成形的龙、凤纹样不仅在玉器本身上以片状、半立体的形式展現,还在与其它器物的结合中,随之而变,并在顺应其需求的艺术处理上,技术制造上,以主观的变革,使龙与龙的九子,如夔龙、饕餮等,出现了面目一新的格局。例如青铜器上的龙纹己和玉器上的龙纹拉开了距离,已完全脱离了单独体造型,以点缀或衬托融入到青铜器之中,使青铜器整体效果更显艺术性,巍巍壮观。其它类别的器物也同样把龙纹融汇到自已的载体中。两个朝代在龙、凤各自理念的束缚下,为龙凤的造型、纹样、图像的创意、创新、发展,创造了一个新氛围的环境。

9.jpg

(【图九】玉器   玉戈   商代    甘肃庆阳出土1979年2期“文物”)

10.jpg

(【图十】青铜器   錞于顶枢飞龙   陜西博物馆藏    青铜器上的龙头    西安出土)

3、春秋战国后龙造型的演化

周朝历经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灭商后,由春秋到战国,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到了战国,我国便迈入了封建社会门槛,中国的文化领域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七国争霸,使每个国家所呈现的国情和文化背景都产生了区别分化,包括文字。但唯独玉器,无论是哪个国家,所展现的基本特征都沿袭着殷商遗留下来的风格而传承发展着。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不仅应用于农业,还为当时的各种文化发展提供了方便。如用于玉器、石器、青铜器、木器上的各种加工工具、设备都因有了铁的应用,使其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以美学的观点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出土的玉器看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龙凤己经高度抽象化了,图案化了。尤其在一些礼器上,如玉壁、王圭等,龙纹的图案相对较多,但都附属于本体,基本上起着装饰作用,在装饰图案中,原始龙的体态己被变形的无影无踪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长期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经济发展还是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才有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局面。随着文字的统一,文化走向了一个高度。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秦始皇让民间的玉匠雕琢出中国第一方“玉玺”。据传,玉玺的上端是用一条盘龙琢成的龙扭造型。寓意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至高无上,可能从那时起,龙便成为正式的皇帝化身了,以最高的权力主宰着整个国家。

11.jpg

(【图十一】玉器     夔龙纹玉壁局部    春秋时期   济宁博物馆藏 )

12.jpg

(【图十二】中山国器物 龙凤纠结图案) 战国     1979年5期(文物)

但是,秦朝好景不长,汉推翻了秦朝,建立了大汉王朝。由于汉朝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工业基础发达,为文化的兴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各种文化门类得以绽放。而龙文化在融入汉文化中之后,更是如魚得水,大放异彩。

在汉代(两汉),龙文化所拓展的面更宽泛,所融入的文化工艺门类更多种,所展现的艺形式更丰富,所创造的图像更精彩,在各种绘画形式中所表现的更生动。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把中国龙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在玉器、青铜器、铜器、漆器、汉画像石、汉空心砖、石刻、砖刻等各种工艺门类上,几乎填滿了工艺门类的所有角落,而龙纹作为图腾艺术的形式感却产生着千差万别,各为所用的进化。

13.jpg

(【图十三】汉画像石   龙纹   朱雀纹   汉代   山东腾县博物馆)

14.jpg

(【图十四】汉空心砖   龙纹   汉代   咸阳出土   1982年3期“文物”)

(1)汉以前,玉器一直把持在皇帝、王、侯的手里,因此玉器基本遵循着前朝的艺术风格。虽然在汉代艺术己经走向了自然主义,但毕竟龙是一种图腾,所逾越的力度是有局限的。在表现上既有保留,也有创新,并和其它器物的结合逐渐多起来。在传承单独纹样的保留下,龙的图像更趋于复杂化、图案化、装饰化。在艺术造型上更强调形体率真、变形,线条流畅、表现力生动。

15.jpg

(【图十五】玉器     玉璜龙纹   玉环龙纹    汉代河北定县四十号墓出土   1981年8期“文物”)

16.jpg

(【图十六】玉器     龙纹玉觽   龙纹玉饰    西汉   扬州“妾莫书”木椁墓出土    1980年12期“文物”)

(2)龙在青铜器、铜器的表现上,主要是在重点位置上加以强化,以利于提高青铜器本身的内在精神。汉代的青铜器更注重龙纹以浮雕图案在器身上进行装饰。龙纹整体概括,造型严谨,庄重肃穆,展示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17.jpg

(【图十七】铜器   龙头形器柄   汉代   江苏邗江甘泉汉墓出土    1981年11期“文物”)

18.jpg

(【图十八】青铜器饕餮纹   西周    陝西扶凤出土    1980年4期“文物”)

(3)秦汉期间,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艺术,从皇家到民间己遍佈的很广泛了。汉画像石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既有绘画性,又有雕刻性,它是在切磨规矩的石材表面上,用铁凿子或铁刻刀按提前画好的图像,以阴刻、阳刻或浅浮雕等多种方法完成的石雕画面。由于石头的硬度较软,刀凿又锋利,所以刻起来行稳自如,比玉雕容易多了。龙在融入汉画像石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在刀法上运用多变,产生了独有的趣味,而且在绘画性增强的基础上使龙在形体、动态等方面体现的更富有动感,更有气势,更显活泼。从一些龙纹看出,秦汉的龙纹,头角和腿爪己伸出体外很明显,蹬、抓、挠、踹的动作更显示出龙的力量。汉代的砖刻亦是如此,如当时空心砖上的龙绞与汉画像石的龙纹大致雷同。这时龙的图纹比原始部落时期的图纹有了天壤之别。除了大气、豪放不失,更增加了一些细腻、繁锦之状。

19.jpg

(【图十九】汉画像石   西王母   山东嘉祥守山出土    1979年9期“文物”)

(4)两汉时期,中国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纸还没有面世,但中国的漆画、帛画、壁画等都己经很成熟。绘画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以往任何艺术的成果,是艺术的一种基础门类,绘画更能推敲艺术构思,深化主题内容,拓展审美范围。更能使龙的形象得以扩张,更能表现龙文化对人类生命精神的畅游和人类追求光明的决心。

龙在漆画、壁画、帛画的展现上,由于增加了色彩,更加大了其感召力。而且在龙的绘制上,不仅仅局限于取其正侧面,还可通过平面的透视法,对龙的上下活动,左右摇晃,进行了深入的表现。如此,不仅增强了龙的动感,更提升了审美,使得龙在画面上真的活起来,动起来,这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所达不到的。这种绘画效果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上龙形象表现的极为突出。

20.jpg

(【图二十】帛画   龙纹     西汉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1973年1期“考古”)

总之,汉文化促进了龙文化的开拓进取,反之,龙文化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

21.jpg

(【图二十一】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龙纹   西汉   河北定县出土     1973年6期“文物”)   

22.jpg

(【图二十二】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孔雀纹    西汉     河北定县出土    1973年6期“文物” )


4、随、唐以后龙的演化

我国唐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唐之前也有一个类似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就是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后经随朝统一。但随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很快被唐朝替代,创造了一个大唐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经济、文化、宗教等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唐文化所包揽的内容更宽泛,文学、音乐、绘画、书法、诗歌、雕刻、各种工艺品等一片勃勃生机。这些民族的精华在呼喚着一种新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继承了优秀的传承,熔铸了这个时代新的思想元素,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重组,对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龙、凤文化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从容的展现了自身的魅力。

人类的心智之眸穿过历史隧道的回望似乎重温着历史。唐朝在绘画上是沿着前朝的足迹发场光大,在弥漫着浓郁的氛围中产生着一个时代的闪光点。应该说,是绘画把龙文化推向了民族大文化的一个更深度层面。无论是宫庭画师或民间艺人,他们用娴熟的绘画技法为龙凤塑造了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形象,重铸着中华民族气宇轩昂的精神力量。

甘肃“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当北魏把印度佛教引到中国后,唐朝便把佛教推向鼎盛期。经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窖壁画作为民族精典艺术横空出世。在这浩瀚的艺术宝库中,无论在泥塑上或在壁画中,龙的形象被渲染的极具鲜明特色。有飞天穿云动感强烈的,有横卧竖盘静止安祥的,各具情态,无其不有,龙在这里被提炼的精彩致尚。这些被塑造的龙的形状,是艺人们以主观情绪和对龙的神貌化合理解的精神所在。从审美角度看,龙所流露的那种超然物外萧疏恬淡的美和寓有深意雄起腾飞的美,观后使人会蒙生着一种心灵上的触动。龙在唐代显露得有生有气,是因为在审美上线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那种挺拔流畅的动感活力。那些用在龙、凤形态上的曼妙线条,既概括又富有变化,那种美的灵动,给龙凤所构成的线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线对龙凤的表现是直观的,而用线的传统方法是民族艺术本体的,只是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和民间匠人把线看的更为重要,理解的更为深透,运用的更为娴熟。线对龙的造型表现更为重要,正是因为线的变化多端,才使龙的形态更具有自由性和抒情性。

23.jpg

(【图二十三】壁画    飞龙    敦煌莫高窟329窟写生稿)

24.jpg

(【图二十四】泥塑    龙纹    西魏    敦煌莫高窟写生稿)

25.jpg

(【图二十五】泥塑    龙纹    初唐   敦煌莫高窟59窟写生稿)

唐和宋两代,绘画艺术己基本成为时代潮流,达到了顶峰。它不仅造就出了一批名师巨匠,而且在绘画领域还影响了以后元、明、清的画风,并把绘画的意义和方法拓宽到其它艺术门类中。如当时的玉雕、石刻、木刻、铜器、漆器、金银饰品、刺绣、服饰等多种门类都受到了绘画艺术渗透和反作用。而这些艺术门类相互间又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而共同发展的。龙在绘画上的受宠而得以提升,并繁衍外溢,上到皇帝的龙冠、龙袍、龙椅、龙桉、龙床、龙辇等,下到民间制作的石龙、木龙、瓷龙、布龙、纸龙、舟龙等等。这些物品在制作之前都要先进行设计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既然是设计,就要先绘成图样,能说这些工艺门类和绘画没有关系吗?尽管龙的分散面普及很广,但都保持着、呈现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滿着无限的活力和强劲的生命力。

26.jpg

(【图二十六】元代   石碑龙纹    山东邹县孟子庙)

27.jpg

(【图二十七】唐代   鎏金大银盘凤纹   陝西博物馆陈列)

28.jpg

(【图二十八】唐代    大智禅师碑凤纹    陜西博物馆陈列)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但在不同时期的衔接中,由于受着不同时期社会思想、审美的影响,龙的形态在演化中出现了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了在审美上的整体倾斜。当社会进入明、清时代,龙的变化更有别于先朝了。

继我国汉唐文化的高峰期出现以后,我国又出现了明清文化高峰期,文化内涵己演化为一种观赏的形式,陈列与摆设的习惯风靡一时。龙,更作为被推崇的偶像,在民间文学传播和民俗传说中走上了神坛。皇城、寺院、庙宇、亭桥、碑石、钟鼓、石门、抱柱等等,无所不有,都离不开龙的图像。尤其,龙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更煥发着神釆。乘云的、下海的、腾飞的、腑冲的,无论何种姿态,何种气氛,都出神入化的把人们带入了一种神奇的胜境。明清时期,从宫庭到民间的师匠艺人,在对龙的认识和表现有着深厚文化储备,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绘画、雕刻、制作等各个方面,出自他们之手的龙,有着独到的表现,其龙的作品表现为造型多变,刻画细賦,刀笔见功,维妙维肖。当代,人们画龙仍然沿袭着明清的绘画风格。

29.jpg

(【图二十九】明代   铜碑龙纹    泰山铜碑   大明元启五年)

30.jpg

(【图三十】明代    石柱盘龙纹          曲阜孔庙)

31.jpg

(【图三十一】明代    单龙吞魚    四川宜宾悬棺石刻浮雕)

32.jpg

(【图三十二】清代   龙纹    敦煌莫高窟    泥塑   弥乐佛身上的彩绘龙纹)

我们用美学的逻辑来思考,龙的造型从几千年前的出现,到现在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的形状己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得越来越生动,并被现代人们确准。似乎人们认为自古以来龙就是眼前这样的,而原始的中国第一龙早己面目皆非了。或许还有人这样认为,原始龙是抽象的,而现在的龙己是具象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的讲,现在的龙形状和以前的玉龙造型都属于抽象的艺术,因为这种多元素糅合的综合体动物,无论是原始还是现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无论怎样变化,都叫龙图腾。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龙的演化过程这么长,变化这么大?而别的动物没有过这么大的演化呢?用很朴素的民间俗语也可以简单的解答这个问题,叫“变色龙”。变色龙在老百姓心中可简单的理解为经常的变化,随时的变化,变化无常。老百姓为什么要以龙称为变色龙呢,而不把虎称为变色虎呢?变色龙通常被形容一种人,这种人思想飘浮不定,一时一变,办事善变。而就其这句话,从本质上来说是对龙的褒奖。这可能是因为在人们的想象中,龙神通广大,呼风換雨,法力无边,变化无穷,这种认为完全是民间百姓对龙的颂扬和推崇。为什么自然界中生存的任何动物原则上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呢?而龙却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龙是图腾,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本身是要不断变化的。而龙文化的这种变化永远是积极进取的,昂扬向上的,是永恒的。

注:    本文中的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根据各种文物资料转換绘制成的黑白纹样。

(待续)... ...


王金厚,天津人,1947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著名人物、山水画家,玉文化专家、著名玉雕艺术评论家。

王金厚历任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扬州八怪研究院天津院院长,天津百中国画院院长,南开画院荣誉院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术研究员等职。,多次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

王金厚先后在天津、上海、长沙、厦门、福州、扬州、汕头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天津市美展和全国专业性画展并获奖。出版物有《王金厚画集》《王金厚国画集》《王金厚诗画集》《王金厚速写集》《王金厚人物画集》《玉海津澜》《琢磨》等。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多次为王金厚播出专题片。

编辑:张之龙

20190422

每周兿展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4期-“纵横捭阖 驰骋放纵”吕大江太行山水作品赏析(文/尚辉)吕大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山水画创作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教授,香港画院执行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天津分院副院长,民盟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市场报》副社长,中国水墨画院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3期-画家陈玉梅绘画作品网展陈玉梅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网展共展出,画家陈玉梅花鸟画作品20余幅。陈玉梅1945年生于河北邢台,大专学历。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在长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中,也常接触书画活动。退休后专注于书画的研习和创作,经常参加书画方面的活动。早年曾师从书画艺术大家华非先生学画红鱼,后又得到书画名家刘乃驹先生教授花鸟及仙果画技法。多年来也从未间断临摹书画大家...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2期-书法家陶书杰先生壬寅年近作赏析陶书杰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书法家陶书杰先生近作13幅,其笔法精湛,让人赏心悦目。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独特的书法文化几乎贯穿古今,自古以来中国人挥毫书画,书法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一门独特艺术,更是中国的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展示给世界的瑰宝。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大家,笔意人生,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1期-画家王德明先生近作赏析王德明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画家王德明先生近作30余幅,包含工笔花鸟、人物作品等。王德明先生,初识便给我一种很干练儒雅的感觉,不乏风流倜傥。他的绘画作品多以工笔为主。四大美人,惟妙惟肖;龙腾虎跃,笔笔生威;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整体而言,王德明先生的作品,非常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他的创作内容特别丰富,而不是千篇一律。他根据创作题材...

文章附图

【每周兿展】第80期-书画家臧克琪先生近作赏析臧克琪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此次作品赏析共展出,书画家臧克琪先生近作20幅,包含写意山水、指墨花鸟、书法作品等。臧克琪先生,近年以擅长指画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即保持了毛笔画的传统韵致,又有自己简约、刚健、拙朴的特殊风味。画中山石花草,线条飞动飘逸、点染松活,设色古艳,清超绝俗;再赏画中之鸟,墨色浓淡相互衬托,粗放豪逸,神韵备具,饶有意趣。细品他的画...

文学作品
文章附图

海天之间的双重交响—— 论郭文伟的科学求索与焦墨艺术文/赵英斌郭文伟, 1939年生,焦墨海洋画开拓者。现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艺术推广联合会推广专员、中原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原书画院和天津海天书画院艺术顾问。现为天津长城书画院等北京、天津、河南等地多家艺术团体兼职画家,一级美术师、正高级工程师。并在《国画家》《...

文章附图

2025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迎庆抒怀郭文伟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喜庆时刻,重温党的十八大关于“经络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作为海洋测绘与海洋画艺术工作者,心情激动,深感责任重大而光荣。下边与同道们谈一谈节日的感想。时代心声   郭文伟作一、对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

文章附图

天津美院焦俊华教授致辞寄厚望 |《中国画与科学之交响》首发研讨会暨郭文伟海洋画展开幕2025年5月22日,在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书画报社主办的《中国画与科学之交响》首发研讨会暨郭文伟海洋画作品展的开幕式上,收到了郭文伟的恩师天津美术学院焦俊华教授转发来的对开幕式的贺辞和对郭文伟的嘱托。特安排天津河西区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郑爱民代为宣读。焦俊华教授近照焦俊华,1932年生,...

文章附图

传承之义举  典范之丰碑——热烈祝贺宋明远先生《宋明远海水画谱》出版发行文/郭文伟近来,笔者有幸“近水楼台”分享和见证了海洋画派创始人、德高望重的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会长宋明远先生的最新力著——《宋明远海水画谱》出版过程中的纪实信息和书稿。宋明远先生的大家风范,传承服务后人的奉献精神,善良、平和的文人气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一水多法首没骨,一笔三色远及天。积墨慎托留白浪,澎湃大...

文章附图

海洋测绘与海洋绘画的带头人——郭文伟先生科技与艺术成就综述文/李素江《海洋测绘与海洋绘画带头人》文章版面郭文伟老先生是我们十分敬佩的海洋测绘老前辈,是集科技、绘画于一身的跨界资深学者。他既是全国著名海洋测绘专家,又是中国海洋画画家代表人物之一、焦墨海洋画开拓者。郭老是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原测绘公司总工程师、中交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现为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航海学会...

文件下载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木版年画雕版技艺与印刷创新人才培养》报名表.docx
439.18K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
更多内容
文章附图

冠宇(天津)艺术培训学校开业盛典圆满举行 —— 艺术教育扬帆起航出席庆典活动的嘉宾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 年 7 月 12 日,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酷夏,随着仪式的吉时到来,冠宇(天津)艺术培训学校开业庆典在满堂欢腾中拉开帷幕。来自文艺界的众多艺术家与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所艺术教育新阵地的高光时刻,现场每一张笑脸都洋溢着对艺术教育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出席此次庆典的嘉宾阵容星光熠熠,他们...

文章附图

师徒结对 薪火相传—— 于成利 任树国收徒王瑞麟 李欣熹拜师仪式在津成功举办师徒双双合影留念。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7月6日,于成利 任树国收徒王瑞麟 李欣熹拜师仪式在津南开区宾水西道宴宾楼一楼大厅隆重举行,仪式现场庄重而温馨。首先徒弟分别向一代宗师李润杰先生传承人于成利师父,引师肖桂森先生,保师王毓书先生,代师石庆瑞先生,后向民间艺人金文声大师,十九弟子任树国为师父,引师马三岭先生,...

文章附图

海天之间的双重交响—— 论郭文伟的科学求索与焦墨艺术文/赵英斌郭文伟, 1939年生,焦墨海洋画开拓者。现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艺术推广联合会推广专员、中原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原书画院和天津海天书画院艺术顾问。现为天津长城书画院等北京、天津、河南等地多家艺术团体兼职画家,一级美术师、正高级工程师。并在《国画家》《...

文章附图

“美术里的新时代” 京津冀美术家齐聚天津采风 用画笔定格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图景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组织来自京津冀的20余名美术家在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开展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30余名本市美术创作骨干共同参与活动。  此次活动以“感受新时代精神风貌,描绘新时代发展成就”为主题,通过实地采风、写生创作和文艺志愿服务,生动...

文章附图

三上大别舒画卷 | 天津书画名家应邀赴大别山写生创作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6日,天津书画名家任庆明、刘绍斌、杨永茂、梁旭华、王景奎、黄雅丽(以年龄为序)应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别样红成长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负责人余森军的邀请,第三次赴大别山写生基地写生创作。书画家们的到来,受到余森军、胡珊、豫籍著名油画家王建华、著名女油画家郭华夫妇的欢迎。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卡房乡党委和政府高度重...

文章附图

“清风正气翰墨情”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开幕“清风正气翰墨情”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现场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7月1日,由天津图书馆与天津长城书画院联合主办的 “清风正气翰墨情” 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在天津图书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得到了中科软股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旨在通过书画艺术的形式,弘扬廉洁文化,传递清风正气,庆祝建党104周年。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众多文化界...

文章附图

“共铸辉煌” 儒林书画院举办庆祝建党 104 周年书画创作交流活动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翰墨飘香颂党恩,丹青溢彩谱华章。2025 年 6 月 30 日,“共铸辉煌”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4 周年儒林书画院书画创作交流活动在儒林园社区隆重举行。书画名家与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笔为媒、以墨传情,用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书画作品,向党的 104 岁生日献上诚挚祝福。参加活动的有,河西区美协副主席郑爱民,社区...

文章附图

展讯 |“清风正气翰墨情”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即将开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由长城书画院和天津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清风正气翰墨情》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展将于2025年7月1日(周二)上午10点在天津图书馆(艺术中心馆区)一楼展厅开幕。展览前言高扬清廉品格,赞颂盛世繁华。由天津图书馆和天津长城书画院联合主办的《清风正气翰墨情》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创作展应时而生,借丹青之笔、翰墨之迹,将“清风正气”精神之辉...

文章附图

津湾雨夜见证艺术坚守   天津无界拍卖诠释 “无界有情”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8日,在天津津湾美轮美奂的夜色中,一场以艺术之名汇聚的无界拍卖活动盛大启幕,此次活动由天津同方国际拍卖主办,天津昌盛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勇先生总策划。天津昌盛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勇致辞。此次活动可谓,天津继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合峰会后打造的又一文化地标事件,此次无界拍卖活动以突破性的场景融合与艺术共鸣,吸...

文章附图

迎七一郭文伟海洋画作品线上展郭文伟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之际,天津海洋画家郭文伟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推出“郭文伟海洋画作品线上展”,向七一献礼。这批作品,不仅是郭文伟老先生以绘画成就向党汇报和献礼,而且也让我们在欣赏海洋画的同时,能够聆听和感受到海洋的呼唤。当今,海洋这个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已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郭文伟先生通...

文章附图

“刘正恽先生扇面书画展” 在水香洲艺术馆启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8日,由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刘正恽先生扇面书画展”在水香洲艺术馆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刘正恽画展・扇面篇》作品集也于当日同步发行。本次展览的标题由梁崎先生早年题写,为展览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展览开幕式上,著名艺术评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刘栋;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天津...

文章附图

打破边界!中国首届无界艺术品展览开展!拍卖会即将开拍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6月25日,一场极具开创性的艺术盛会——由天津同方国际拍卖主办,汪勇先生总策划的“无界艺术展”暨艺术品拍卖会在津湾广场盛大启动。作为中国首届室内外互动无界艺术品展览暨拍卖会,此次活动以独特的形式与丰富的展品,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与藏家的目光。本次“无界艺术展”于2025年6月25日至27日在津湾大剧院开展,展览精心规划为 ...

文章附图

丹青珍饰同绽津门 | 房国文书画展赋能达沃斯文化盛宴左起:刘璐、房国文。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5日,房国文个人书画展在国家会展中心津园宾馆内的 “国艺养生” 画廊盛大举行。此次展览旨在为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增添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给参会的国内外嘉宾、代表等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4日至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 “新...

文章附图

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光影燃情 津门放歌电影歌曲公益演唱大会即将启幕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2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光影燃情 津门放歌’电影歌曲公益演唱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天津第一饭店会议厅举行。出席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文化传承专项基金...

文章附图

听风台畔“青”潮涌,银发丹心颂党情 ——耳顺青年社(六旬艺术家)结社仪式 暨喜迎建党活动圆满举办左起:韩风、田军、孙富泉、段博君、王大成、张玉忠、高原春、宋世凯在活动现场。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2日 在天津文化地标“听风台”,一场别开生面、充满活力的结社仪式吸引了津门艺术界的目光。一群平均年龄逾六十岁的资深艺术家,精神矍铄,意气风发,以“耳顺青年社”之名宣告社团正式成立。值此中国...

文章附图

翰墨传情   文化交融2025年俄罗斯初高中学生赴津开启(夏日)书法研学之旅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21日,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在华夏未来城市中心和平校区拉开帷幕。由华夏未来和平校区与韬斋书法艺术工作室联合主办,天津市和平区书法协会鼎力协办的 “2025 年夏,俄罗斯初高中学生赴天津书法研学交流学习” 活动,吸引了中俄双方百余人参与,在墨香与欢笑中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出席活动...

文章附图

书画家参观“国艺养生”画廊 共赏佳作助力弘扬传统文化左起:刘方、房国文、王峰、程鹤飞、于淑芬、张静。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16日,著名书画家王峰、程鹤飞、于淑芬、刘方、张静等一行来到位于国家会展中心津园宾馆内的“国艺养生”画廊参观交流。该画廊由房国文先生精心开办,以“国艺养生”为主题,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空间。当日,画廊内共展示了房国文先生多年来...

文章附图

墨韵传薪火 桃李续华章——博真国学堂屈建辉2025年收徒礼成收徒仪式现场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15日,由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书法分会、天津市博真国学堂书法院主办的“屈建辉先生第四届暨2025年收徒仪式”在“博真国学堂书画院”(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街道世纪大道88号大港新天地大厦F3层)隆重举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酉玥潼(9岁)、李享(18岁)、李念(8岁)、邵晨悦(6岁)、庞壹洲(8...

文章附图

千年文脉架中韩之桥,第十届中韩文化交流展作品交接仪式在津举行中韩友人交流现场。金带福路艺术网讯,2025年6月10-11日,韩国对外亲善友好协会顾问、韩国前副总理黄佑吕先生,韩中文化交流振兴协会名誉会长河太逵先生,韩中文化交流振兴协会会长、韩国世界教育福利财团崔寅善先生等一行六位来宾到访中国,与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及在津著名中国书画家纪振民、姬俊尧、向中林、曲学真、庞黎明、陈英杰、何东、...

文章附图

天津承尚美术馆中俄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圆满举办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5年6月6日,在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氛围尚未散尽之时,天津承尚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文化交流盛宴 —— 俄罗斯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在此隆重举行。这是天津承尚美术馆连续第三年组织此类活动,旨在为中俄青少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此次活动由承尚美术馆馆长郭文莱、副馆长房甍,书法家、老师方韬、...

关于我们(1)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努力打造天津市艺术发展的新名片。中心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大战略相结合的步伐,推动文化走出天津,融入全国。着力打造成为艺术人才的摇篮,为艺术学习者、爱好者、工作者提供成长、交流、展示的平台。与其他省市的艺术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艺术家增添了创作经历和灵感。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经理

电话:13110028716、022-8137-0399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村金旺东里东侧底商1号

投稿 邮箱:530729980@qq.com 微信:13110028716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日 :8:30-18:00
 联系方式
张经理:13110028716
客服热线:022-81370399
邮箱:530729980@qq.com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蔡台村金旺东里东侧底商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