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满节气 可有可无吗
—— 姜维群
“夏满芒夏暑相连”,只此七字夏天的六个节气都囊括其中了,“小满”居夏季节气的第二位。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节气,前面的立夏,是夏天节气的排头兵,肯定受关注,而其后面的芒种是麦收之节,再往后是夏至,白天最长是重要的年中节点,后面的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天气,由此一看,小满真的是可有可无。
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廿四节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个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为基准设立的。前些时候见网上有文章,说国外专家一直在研究时间到底是什么?时空的时间本来什么都没有,但人给它刻上了一个刻度,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年,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月,然后根据太阳变化、雨雪霜露和粮食作物情况分割成24等份,于是时间变成了指导农田耕作收获的固定程式。如果说西方的星期是工作休息模式,那我们的节气是四季的粮食作物从播到收的农耕模式。
中国农耕社会决定了粮为纲食为天的大基调,年丰年歉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在24个节气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按照太阳运行节令的划分,还有大小暑、大小寒是温度的通告,此外就是季节特征了,如惊蛰、雨水、白露、霜降、大小雪。最后就是这个小满和芒种了,只有这两个直接以粮食作物作为节气,为什么?
小满,是指麦子的成熟程度,宋代马永卿《懒真子》卷二说:“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就是说,小麦的麦穗部分刚刚灌浆,还没饱满。在明代的《七修类稿》中将小满联系到更广的领域:“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不仅仅是麦子逐渐盈满,而且瓜果蔬菜开始盈满,再过半个月,到了芒种,就是收割麦子的时候了。

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麦子呢?因为小麦是中原地区最受青睐的粮食,至今依然如此。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2004年统计,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栽培作物的首位,中国北方的面食几乎全是小麦做的。有考证说,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就已经有“麦”,《诗经》中多处提到“麦”、“来”、“牟”等,都说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已广植小麦了。
小麦在北方为越年生植物,秋季收割了庄稼马上种上麦子,然后到转年芒种节气收割,其全生育期长的达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的冬小麦可长达330天。正因为经过了冬天,所以北方冬小麦特别好吃。
小麦的成熟打破农家每年最难熬的 “青黄不接”季节。秋天收获了,但是到了转年初春季节,就是即没有蔬菜野菜的“青”,也没有小麦的“黄”,盼到“小满”,麦穗开始灌浆了,人们的饱腹希望也就有了。
小满,是一年中间时段的希望,我们中国特别是古代水旱灾、蝗灾频繁,饥馑饿殍是经常性的,所以盼望麦收,盼望麦子快快吐穗,是不是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确立了这样一个节气?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古代人没有什么能力来与大自然抗衡,北方的小麦恰恰能在此时彻底扭转“青黄不接”季节的食物匮乏,在这样情景下,我们的先民能不望眼欲穿吗?记得在天津大港区务农时,一到这个季节,从生产队长到农民都充满着亢奋,天天查看麦田麦穗情况。尤其是丰年,看到丰收在望,家家户户存在粮柜里的陈麦子,开始往磨房里送了。因为再过十天半月,新麦子就入场入仓入柜了。
小满,不是可有可无,她是丰收的使者,提前向人们报送丰收的喜讯。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

活到知足就是福/姜维群/链接

想起来读错字的桩桩件件/姜维群/链接

厚德载物与吃亏是福 /姜维群/链接

清明扫墓孩子去不去 /姜维群/链接

谷雨 百谷盼雨的日子 /姜维群/链接

上善若水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说“霰”/姜维群/链接

“求”不离人 人不离“求”/姜维群/链接

占便宜没够和吃亏是福/姜维群/链接

清明寒食说“新火”/姜维群/链接

别把日子过成了“熬”/姜维群/链接

别把自己当回事/姜维群/链接

二月二说天津人“龙情结”/姜维群/链接

多说养生少说病/姜维群/链接

词坛幸有梦碧翁/姜维群/链接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姜维群/链接

做“阳光老人”共迎春/姜维群/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