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把日子过成了“熬”
—— 姜维群

“熬”是烹饪方面用语,就是文火久煮,一听就水深火热的。所以练字临帖、习武练功都说成打熬,不是个享受的事,是一个受累受罪的事。习文练武追求学业的成功可以“熬”,但是平时举家过日子千万别“熬”。
人自觉不自觉的就把日子过成了“熬”。有了红眼儿白眼儿一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熬到红眼儿上幼儿园我就行了;我们白眼儿一上学我就熬出来了。熬是一种什么心态?是忍耐是咬牙的坚持,是忍受是无奈的苦痛。虽然这些有孙伙计的老人们说这些话可能有调侃的成分,但是在生活上许多人难避这个“熬”字。
俗话道,家有一老,就是一宝。话是这么说,但事可不是那个事。自家五六十岁,上面再有个卧床的老人,就等于跳进汤锅“熬”了。送医熬药、点灯熬油、熬更熬夜。就是有条件雇保姆,关键时刻还得自己“剃光了头”往上冲。然而“熬”绝不仅止于这个范畴,一中年朋友说,我当副手快十年了,熬到正头儿一退,我就扶正,听来也艰难;一老妪说,等熬到闺女(儿子)有了对象结了婚,我就轻松了,闻言令人感慨。

“熬”一旦作为时空用语,就有被动、苦捱的受苦成分在其中。但是,凡事一定学会看问题的另一面。比方说上学这件事,对贫穷失学辍学的孩子来说,坐教室是天堂般的享受,是梦寐以求。然而对饫甘餍肥的纨绔子弟来说学校中读书是“熬日子”,比什么都难受。熬是一种心态,是由心态派生出来的体味。同一种待遇、同一种境遇,人人品味各有各味。
还说家有老人,有的人把伺候老人当成一种“计时”享受,因为老人的生命是倒计时的,伺候一天少一天,当我们把日子用珍惜的心情去过时,就像面对珍馐佳馔,一点一点的品味,不敢随便抛掷。网上有一段视频照片,说一个孙女和爷爷的故事,这个孙女每次回家都和爷爷在一起,给爷爷洗脚剪指甲等,一起聊天照相。一共七年时光,看不出半点“熬”,只有天伦之乐,视频发出来感动了无数的人。生活告诉我们,即使有时候会很忙很累,但是理念变了,“熬”就烟消云散了。
“熬”于人颇没出息,就像把乌龟扣在铁锅下,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自己没了招法,只好靠时间的推移自然改变状况。然而此间心焦躁气不顺,本来甜的也变成苦的,本来顺的也成了戗的,本来是享受哪知如受刑烙。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熬”在字面看文火久炖,无论多么老的肉都会由生变熟,由硬及软,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想想看,人由幼稚到成年,由莽撞到老成,何尝没有“熬”的功绩。若把熬作为一种修炼,一种历练,一种熬炼,就能打造一副心态的铜墙铁壁。作为人生,谁没有个三灾两难,谁没有个逆境不顺,勇敢面对迎难而上,彩虹总在风雨后。千万不要整日价把社会、把单位、把家庭当成一锅沸水,将自己扔在里面生煮、熬煎。
大凡现状我们难以改变,但心态却可以改变。把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别光是在那“熬”着,等着儿女上门等着他们的电话;把眼光放到外面去,让心胸宽阔起来,情绪振奋起来。眼下这么好的生活再“熬”着过,那岂不是白糖水兑黄连喝?所以,快乐自己找,熬字自然消。信么?

别把自己当回事/姜维群/链接

二月二说天津人“龙情结”/姜维群/链接

多说养生少说病/姜维群/链接

词坛幸有梦碧翁/姜维群/链接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姜维群/链接

做“阳光老人”共迎春/姜维群/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