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卫六百余年,从明代开始文风益盛,至雍乾时期的水西庄査氏兄弟,延揽名流学子,一时如杭世骏、万光泰、陈仪、刘文煊、汪沆、英廉等知名人士,寄居在水西庄,为津沽诗社吟坛的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津从来诗风胜词风,本来诗词不分家,然津沽自水西庄査莲坡之后,专填词的人愈少,但诗似有盛风。清中叶曾有梅花诗社,民国初年有严范孙主持的城南诗社,还有郭则沄、周学渊主持的须社,日寇侵华沦陷时期的冷枫诗社,等等。 
闲翻一些诗集,如华世奎的《思闇诗集》都是诗,没有词,又翻览《碧朗轩馆词钞》杨光仪著,亦通册皆五七言诗等,无长短句之造。读其诗钞“后记”,杨光仪晚年与梅宝璐、于式祜、孟继坤等联吟结社,又与乡中耆旧结成“九老会”“消寒诗社”。由此可以先下一结论,有清以来,津门诗社众多,然冠以“词社”之名者,虽曾有“玉澜词社”,但只是昙花一现,可以说天津词社唯梦碧一家已矣。
词,无须讳言是北方人之弱项,即使是诗,一放在全国视野上,天津常常阙如,有张铁荣先生者,查检《中国诗歌通史·清代卷》后说:“虽然注意到学界不曾重视北方诗人的通病,力图在写作中给予纠正,还特别增加了申涵光(冀人)的创作,也介绍了傅山及秦晋诗群、河朔诗群等,然而,对于京畿要冲的天津作家作品却没有谈及,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诗且如此,更矧词乎。
然而寇梦碧先生就是想在诗词方面独树津帜、大开津风,自上世纪40年代打出“梦碧词社”大帜后,就是对北人不擅词吟旧观念的一次挑战,梦碧词社吟坛领军者寇梦碧先生倚声唱和填词吟诗,并形成全国词坛影响力,其有三大贡献:
一是他向“津人性情疏放,不耐雕饰”的成见发起挑战,专以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和王沂孙(号碧山)为宗,推崇辞美律严的形式美,成就津风之词。二是他向有清以来沽上词坛荒寂词风粗陋现状挑战,终得初胜凯旋之象。三是他主持的梦碧词社成为京津地区现当代影响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培养词家最多的词坛社团。寇梦碧先生也成为中国北方公认的词坛领袖、沽上诗词的泰斗级人物。
由此可下这般定论:词坛幸有梦碧翁。
沽上不乏名士高士,但多是隐士,且是藏于市的大隐,这些人不为名利而行事,只为兴趣兴致而用心,故不钻营不投机不弄巧更不包装。从接触寇先生那一日起,似乎他永远穿一件深蓝色的制服,领口已经微卷,一口纯正的天津话,即使在课堂上讲课亦是天津话,不疾不缓,娓娓动听,曾有记载说,当年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就是一口天津话说遍全国也红遍全国。 
梦碧先生为人低调讲话实在,记得一次他对笔者慨叹:“这些年教书把书都教忘了。”听似不合逻辑,其实就是事实。先生一直是中学教员,讲课文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篇,再加上一次次的运动,课本里面的古诗文还越来越少,他说以前读的书都用不上了,所以教得越多忘得越多。听罢不禁怃然无语。
《今晚报》1984年创刊,笔者1987年9月4日在文化版上发表了对寇先生的采访,题目是《清吟诗梦里 啸傲碧霄中──记津门民间词人寇梦碧》,在当时的诗词学术界引起反响。许多人不解,为什么大学里面教授这么多,偏偏写一个“民间词人”。其实给梦碧先生冠以“民间”二字,就想与之区分开,是藏在民间并未栖身在高等学府的隐士,是诗词界的高人。记得当时寇先生看到很高兴,嘴里说了两遍“民间”二字,看来他也在咀嚼。
梦碧词社似有一个不死的精魂,那么多旧时的今日的诗社都烟消云散了,只有梦碧词社延续近八十年依然站在沽上,是梦碧先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才情魅力成就了天津词坛,他以自己的践行、毫无功利的传授培养了至今六七十岁仍活跃在全国和津门的一批词家。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文艺在繁荣,但诗词一道却颇萧条。然梦碧先生周围却是“人满为患”(他家二道街房子),学生们常来常往,小屋说诗讲词谈笑风生。记得1987年年末,他曾以“窗上冰花”为题、调寄“琐春寒”让学生们填词,当时起码有二三十阕同一词牌同一主题的词交到寇先生手里,笔者亦忝列其中,并获先生表扬。词如下:
《咏窗上冰花·调寄琐春寒》
漏月疏枝,尘街陋巷,晓寒何处?白窗南向,风啸犹闻聲鼓。启布帘,萤窗素妆,熹微似淡抹桃坞。玻璃谁玉塑?冰肌著粉,琼花盈圃。君睹,不言苦,风逼冷刃镂,凭寒斫斧。长宵默,独奉蕊奇花怒。何必揖万树梨花,玉为魂魄冰为父。无争春,收定微馨,志不趋正午。
笔者由诗而词,皆梦碧先生诲教也。
1990年,梦碧先生辞世,张牧石、陈云君率先生诸弟子在《今晚报》刊登讣告,亦是开一先河。记得送葬那天天降大雪,吾有一律悼先生:
苍穹何事生烟霾,几日顽云拨不开。梦影依稀随雾聚,碧痕微吐和春裁。傲官傲世《爱莲说》,清志清心《归去来》。生不逢时天也愧,疾风白雪为谁哀?
前不久,逢梦碧先生百年冥诞,步前韵以为缅怀:
千窗闭锁厌沉霾,夜梦碧天万镜开。郢曲词宗百载立,朵云笺彩一朝裁。逢生《夕秀》幸犹在,劫后《修辞》唤不来。乍暖还寒晴晦里,霞觞饮罢我心哀。
梦碧先生的《夕秀词》在诸学生的努力下出版了,而先生写的一本《宋词特殊修辞》书稿被毁了。痛惜之余再赞曰:
吾侪幸遇梦碧翁,津门幸得梦碧翁,词坛幸有梦碧翁。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作者:姜维群)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链接

做“阳光老人”共迎春//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