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友会会员,天津印社副社长。

书法题拓:玄鹿幽鸣
相信“契合”的力量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在刘群看来,书法和人的性情相生相契,大多时候,他深受书道妙理的引领。刘群学楷先从颜入,意在取其筋,后转习北魏造像,小楷师法钟、王,柔中寓刚,静中有动;隶书涉猎东汉诸碑,追求凝重典雅间的灵动;篆书以完白入手,大篆专攻东周中山王铭器文字,线条劲建,古茂文雅,在对笔墨品质的不懈追求中实现性情追求的自我修炼。
“学习书法如同处事,最难的是对‘度’的把握。比如初写《张骞碑》,追求方笔厚拙,内松外紧的风格,但如表达过度则易出现刻板呆滞,此时就要有意识地临习如《曹全碑》秀婉一路的碑帖,用其内紧外松的字形矫正自己,蜕化火气,进而使作品达到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理想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里的谆谆教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在刘群谈及汉字艺术的过程里,提及最多的要数“契合”二字,当他把性情的修炼都交付于书法篆刻之际,便越发信奉“契合”的力量。“艺术作品应化万物于情思,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契合。”流派印开山鼻祖文彭的一方牙角章“七十二峰深处”让刘群念念不忘。“这方印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因其残缺得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种云雾缭绕、深山探幽之感,实现了印文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完美契合。回顾历史,能够传世的作品大多都有这种特质。比如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恰逢好天气、好风景、好朋友、好心情,流美的文风、飘逸的笔迹,便使观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惬意。”多年来,刘群用心揣摩传统,性情内敛稳重,所以在作品中也大多展现工稳一面。但事实上,虽然他不善剑走偏锋地夺人眼球,却也在无数细节之处下足了功夫。
刘群篆刻作品以书法为根基,上溯秦汉,以冲刀为主,冲、切并举,于平实中求变化,在清雅中见古风。“虽然最初的古玺是由匠人而为,没有边款,但随着明清文人的涉足,边款亦成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直接地展现出篆刻者的书法功力和文学水平。欣赏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常能在边款中欣赏到一些精致的小品文,一二百字之间,篆刻者的文学修养得以全面展示。”刘群极为重视印章边款的行文刊字,广涉诸体,偶拟造像,配以文辞,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天然成趣。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雪涛阁集》的序言里说道:“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矣。”虽说的是诗与文之间的差别,但以此来形容篆刻边款的功力和作用也恰如其分。印面三两真言,边款娓娓道来,虚实相生相契间似乎再无缺憾。
除了边款考究的文学性,刘群还尤为注重印款的拓制。“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拓边款只是一个工序而已,但事实上包括西泠印社的很多评选活动都设有现场拓款这一环节,可见其重要性。拓款是个非常细腻的活儿,水多则容易洇墨,水少则不易上墨。因为边款字口非常浅,水份、墨色、力道的拿捏都要一次次的摸索实践。”心灵则手巧,心闲则手敏,一次次地锤炼摸索让刘群越发珍惜这份来自心手相契的力量。

书法题拓:长乐未央
浓缩的“义”字
“虽然我坚持认为书印皆是寂寞之道,但是我幸运地遇到了好老师,他们让我的从艺之路走得更为顺畅。”刘群自小追随顾志新学习书法,后又经引荐拜入孙家潭门下学习篆刻。回想师生之情,刘群颇为感慨,敬师如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历久弥深。“每当我碰到难解的结,两位老师必是毫无保留,鼎力扶持。”恩师相助,与古人对话,使刘群在书法、篆刻这片清寂的天地里意趣盎然。
从艺者执于艺、求于精或许已经足够了,而刘群并没有满足于此,“我所在的学院中外融合,有很多留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工作之余为他们做讲解,光大我华夏传统文化,何乐而不为。”他率领多国学子参观“真水园——孙家潭先生藏珍馆”得到了“中国篆刻网”的图文报导并自作《“真水”实感》以记之:
声名兮赫赫,秀色兮生辉。
临书画兮多情趣,阅南华兮聆梵音。
潭清幽兮堪静赏,坐幽篁兮眉长青。
得心源兮承造化,感师恩兮开鸿蒙。
墨池研研兮清澈底,血凝朱泥兮必自珍。
真水藏珍兮传福惠,先贤熠熠兮尽峥嵘。
依仁游艺兮施于道,刻鹤图龙兮夸玲珑。
五洲四海兮共神往,源远流长兮贵有恒。
做人求诚,为艺求真,做人为艺,其道一也。刘群认为做人应将感恩与责任浓缩为一个“义”字,这也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楷书: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对话刘群
新金融:在篆刻作品中,不仅边款和文学素养的关系甚密,印文更是离不开文学性。你如何看待印文和文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刘 群:各式各样的闲章就很容易体现篆刻家的文学素养。闲章的风格、文字应和书画作品相契,可以表达年岁、师承、创作缘由等等。自古有名的闲章不计其数。比如郑板桥的“七品官耳”,寥寥四字就道出无奈之情。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更直白坦率抒发胸中怅然。闲章是将心中万千丘壑浓于方寸之间,所以每一个字都须用心斟酌。此外,既然闲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那么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书印是视觉艺术,画面和谐才能引人入胜,产生共鸣,这源于作者的文学及综合学养。

隶书:《海河胜景赞》
新金融:如今,书法走进课堂越发被重视,您身处高校,在传统艺术教育方面有怎样的探索?
刘 群:美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理工类院校,学生们对艺术、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但理工科学生逻辑性及动手能力强,这对学习传统艺术,尤其重要。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育人工作的职责,工作中重视第二课堂建设。我每学期都利用晚间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艺术类公选课,讲述史论、技法、文化脉络、名作欣赏,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这种课程可能很多专业教师都不愿开设,一是因为在晚间,二是因为学生很难深入,但我更喜欢它受众面广,润物无声,开卷有益的功能。一节课二三百名学生,算是一种对学生的文化普及、艺术开蒙,也算是自己在俗务之余的一份坚守。
应学生之邀我担任了“兰亭文学社”、“承古庐”社团的指导教师,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把人文教育延伸到课堂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外学生联合组建的赴孔子故里感知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示范队,两度被评为天津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的学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分获三届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一等奖,打败了许多名校,个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这也是我在传统艺术教育方面收获的意外之喜。
(文字曾发表于《新金融观察》之艺海拾珠 文字作者:王若娇)

小楷:天津印社恭贺西泠印社成立115周年

篆刻:大雅(附边款)

篆刻:大有为者能知人(附边款)

篆刻:放不下怜世心肠,装不出媚人面孔(附边款)

篆刻:佛像印

篆刻:佛像印

篆刻:抚琴听者知音(附边款)

篆刻:汉委奴国王(临摹,附边款)

篆刻:美意延年(附边款)

篆刻:树雄心立大志(附边款)

篆刻:亦无无明尽(附边款)

篆刻:远离颠倒梦想(附边款)

篆刻:长乐(附边款)

小楷:《心经》
(编辑 张之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