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篆刻遇上京剧”杨维书画篆刻作品展在中冶·和悦艺术馆开幕

杨维书画篆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杨维书画篆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金带福路艺术网讯 2020年1月12日,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天津市孙克纲艺术馆、中冶·和悦艺术馆协办的“当篆刻遇上京剧”杨维书画篆刻作品展在中冶·和悦艺术馆(河西区黑牛城道与洪泽路交口东北角)开幕。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华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志邦,中冶置业天津公司董事长刘国宁,今晚报高级记者、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刘静华,财富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建,北方电影集团一级美术师孙越,孙克纲艺术馆馆长孙可瑜,天津湖社画会秘书长李澜,天津外国语大学原人事处处长罗明,天津市河西区华童教育学校校长刘新建以及书画爱好者、企业家、收藏家、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冶·和悦艺术馆馆长、策展人刘雅晶主持。
此次展览,艺术家杨维先生将古老的京剧、书画、篆刻这三种“非遗”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以真诚、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将全部的热情注入他的作品,以独特创新的方式,把创作出的极具当代审美理念的精品佳作呈现给了观众,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
展览中的《菊坛印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菊坛印志》是杨维首创并篆刻的。该册页以篆刻的形式遴记百位京剧名伶和百出剧目。于方寸朱白之间精彩呈现国剧大千世界,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被京剧大师梅葆久先生评价为一部浓缩的京剧史。
从构思创作到选择印石材料,从谋篇布局再到刻制完成,前后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其间查阅了几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在印文风格和文字的使用上几易其稿,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从而使所刻内容准确无误。整部作品将京剧与篆刻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为一袂,珠联璧合,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作品中的人物以生、旦、净、丑分行,按生辰年月排序。包括人物的姓、名、字、号。剧目除整出戏外还包括折子戏,分老生戏、小生戏、武生戏、铜锤花脸戏、青衣戏、老旦戏、武旦花旦戏。全部作品用印共计320方,均为青田石料,十二条屏和册页以杨柳青画社传统手工装裱。天津书画篆刻名家、收藏家华非先生题耑,书法篆刻家,词人张牧石先生作序,京剧大师梅葆久先生、尚长荣先生分别题跋。首部册页被戏剧博物馆收藏,2012年册页和十方篆刻原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据悉,展览将展至2020年2月12日。
丨开幕式现场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志邦致辞。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华非致辞。

中冶置业天津公司董事长刘国宁致辞。

展览艺术家杨维致答谢词,讲述自己的艺术经历。
杨维,生于1958年,祖籍山东。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天津市红桥区专委会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著名书法篆刻家华非先生的入室弟子,国画大师孙其峰先生的入室弟子。
2008年篆刻作品入展天津市第三届书坛新人作品展,2010年篆刻作品《菊坛印志》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篆刻作品《菊坛印志》册页被天津戏剧博物馆收藏,2012年作品《菊坛印志》册页及10方原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笔耕墨耘近四十载,对书法、绘画、篆刻几方面都颇有自己的心得和见的,研究创作取得不俗的成果。2017年受邀参加由中国驻泰国大使舘,中国国家汉办,东方孔子学院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展》,是该展唯一受邀的中国艺术家。
2019年10月,杨维个人的艺术展在澳门展出引起极大反响,作品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力,而且还强烈地抒发了一个艺术家浓浓的爱国情怀,他将“和谐”的理念巧妙地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为展览增色不少。展览期间,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人、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澳门艺术同行均到场观看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

开幕式由中冶·和悦艺术馆馆长、策展人刘雅晶主持。
丨展览现场

杨维先生与小记者团团员现场互动,答疑解惑。

杨维先生为小记者团与来宾讲解展览作品。

杨维先生为小记者团与来宾讲解展览作品。

华非与杨维在展览现场交流。

华非与董建在展览现场交流。

华非与孙越、孙可瑜在展览现场交流。

左起:孙越、刘静华、李志邦、杨维、李澜、孙可瑜在展览现场。

左起:孙越、李志邦、佟振海、杨维在展览现场。

杨维与学生吴默涵在展览现场。

杨维与来宾在展览现场。

杨维与来宾在展览现场。

华非、常桂敏等在展览现场欣赏作品。

李志邦、刘国宁在展览现场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丨展览部分作品欣赏





编辑:张之龙
